中新網廈門8月2日電 (記者 楊伏山)受益智能化創新性施工工藝助力,福建省首條時速達到350公里/小時的高鐵——福廈高鐵項目廈門-漳州段關鍵性工程建設正在全面加快推進之中。
該項目位于漳州龍海境內的新照鏡尾1#和2#隧道日前全面開工,集美特大橋、九龍江特大橋、漳州上行聯絡線特大橋、漳州下行聯絡線特大橋等工程亦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日前,中央、福建省駐廈媒體記者一行,深入中鐵六局福廈高鐵廈門、漳州段施工建設現場,走訪正冒著酷暑、揮汗如雨奮戰在各個工地的中鐵六局新建福廈鐵路項目部一線建設者。
在新照鏡尾2號隧道施工現場,該項目部三分部黨支部書記邵長雨告訴記者,由中鐵六局承建的新照鏡尾隧道,是廈門-漳州段的關鍵性工程。其中,一號隧道全長762米,二號隧道全長1180米,分別位于既有杭深鐵路左右兩側,東接福廈鐵路漳州段,西連既有杭深鐵路漳州動車站,是漳州動車站連通福廈(漳)高鐵的重要節點。
記者在二號隧道出口處看到,隧道口處初期開挖作業已經完成,同時,一號隧道出口邊坡附屬也已基本完成。
新照鏡尾隧道與既有杭深鐵路隧道、在建的港尾鐵路隧道、即將開工建設的福廈(漳)高鐵正線大寨尾隧道,在照鏡山交匯,施工難度及施工風險大增。邵長雨說,五條隧道相聚照鏡山,且爆破施工時間僅限于在晚上列車停運、線路檢修的3至4個小時內,施工難度大增。
項目部在施工上,根據工程特點,創新采用混凝土濕噴工藝、二次襯砌鋼筋卡具工藝、防水板微波焊接與三縫爬焊機焊接工藝、襯砌臺車分層逐窗澆筑工藝等多項新工藝和混凝土濕噴車、自行式仰拱棧橋、噴淋養護臺車、三維激光斷面掃描儀等新工裝,推動項目實現“精品工程,智能福廈”的建設目標。
為確保杭深線隧道運營安全,中鐵六局下一步將采用控制爆破開挖施工方法,同時隧道內安裝系列監測設備,對爆破產生的震動波及隧道內設備進行監測,以確保杭深鐵路的行車安全。
在集美特大橋、九龍江特大橋施工現場,記者發現,這里的每個鋼筋籠、每個橋墩、每片梁都貼有代表其身份證明的二維碼標識,掃描后不僅能實時了解安裝位置、截面尺寸、加工時間等資料信息,后續還能對質量情況進行追溯。自行研發的墩身自動升降噴淋養護系統,解決了以往采用包裹土工布灑水和固定環形噴水管噴水養護的方法。
透過其自行研發的“福廈在線”信息聚合平臺,人們還可隨時通過互聯網和手機App的方式快速查詢項目數據、任務、管理要求,問題庫進展情況等.此舉解決了以往項目管理中信息不對稱、效率低、出錯率高的情況。
在福井梁場工地,總工程師楊偉介紹說,這里在施工中將運用鋼筋集中加工及鋼筋加工智能化、模板工程及內模自動走行裝置、混凝土自動噴淋養護系統、智能張拉技術、智能壓漿技術和自動靜載試驗等多項新技術。
這些信息化、智能化創新的運用,大大加快了高鐵施工進度。
福廈高鐵是中國鐵路“八縱八橫”規劃圖中東南沿海高速鐵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內地首條跨海高鐵和福建省內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正線全長277公里,北起福州市,途經廈門和漳州,南銜杭深鐵路、龍廈鐵路,是構建京福廈高速鐵路客運通道和東南沿海鐵路客運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于2022年全線建成通車。
郜戰勝告訴記者,新建福廈高鐵9標段工程全長39.545km,途經廈門市集美區、海滄區,漳州市臺商投資區、龍海市、高新區;標段內有6座特大橋29.54km、3座隧道2.11km以及596孔箱梁的制、運、架和303km的鋪軌工作。
廈門、漳州地區地質情況復雜,以花崗巖和凝灰熔巖為主,球狀風化分布廣泛,項目部在橋梁樁基建設施工過程中,注重以創新性施工工藝推進項目。統計數據顯示,該標段工程自2017年9月30日開工以來,致力于新工藝、新工法的推廣應用,計劃應用34項,目前已應用15項,其中橋梁工程8項,隧道工程7項。
“在關鍵性工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后,九標段項目的施工建設加快全面推進,已經實現。”郜戰勝說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