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23日電 (記者 劉文曦)在北京大運河森林公園最高處的觀景平臺,水清岸綠、林水相依的宜人景觀吸引行人駐足遠望。通州,這座因水而興的古城正逐漸成為現代化的生態宜居之城。
通州區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2009年,通州區森林覆蓋率為19.17%,森林結構則主要以農田林網和四旁散生樹為主,成方連片的森林很少,樹種單一,結構簡單。樹種主要為毛白楊、垂柳、洋槐,再簡單搭配一些常綠樹和花灌木。
近年來,北京城市副中心不斷構建多功能、多類型、多層次、成網絡的高質量綠色空間體系,増強生態承載力,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支撐。
如今,在大運河森林公園內,隨處可見通過自然更替、自然修復等手段培育出近自然森林生態空間和小微濕地;兩岸堤路上,喬、灌、花、草、地被、濕生等各類植物百余個品種匯聚,8-10公里的游覽路程起伏變化,錯落有致。
除不斷“留白增綠”外,通州還對北運河、通惠河等11條河流163公里河道進行了綜合整治,進一步打造水綠相融的生態廊道。隨著水環境的改善,近兩年,野鴨、白鷺、天鵝等過去難得一見的鳥類又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
已在大運河森林公園工作近三年的講解員王軒,在談及自己工作時表示,在這么怡人的環境中工作,幸福感很強,每當透過辦公室的窗戶,看見外面的野兔和野雞,心情就很舒暢。
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提升的背后離不開新理念、新技術的支撐。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生態建設注重用生態的方法解決生態的問題。在打造公園、綠地時,充分發揮“城市海綿體”的自然優勢;在建造濕地、游憩園時,利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在造林時,優先使用鄉土地被和園林廢棄物……
在通州區碧水污水處理廠的高效沉淀池旁,一杯由檢測人員從沉淀池中盛上來的清澈、干凈的今日出水和一杯剛進入預處理區的黑黃、渾濁的今日入水形成鮮明對比。據介紹,進入該處理廠的污水經過物理、生化、紫外線三輪處理后,出水指標為北京市京標B類,主要出水標準達到地表水IV類。
目前,該處理廠日處理水量為14-15萬噸,承擔著通州建成區84%的處理任務,服務近70萬人口。其中,高品質再生水用于河道生態補水、市政雜水、電廠用水等,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節能減排和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提供支持。
按照北京城市副中心“兩帶、一環、一心”的綠色空間布局,目前,通州區已建成東郊森林公園、臺湖萬畝游憩園、潮白河生態帶等5處萬畝以上的大尺度郊野公園和森林濕地,形成了成方連片、布局均衡、連續貫通的多級綠色空間系統。
截至2018年底,該區森林總面積達到27584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0.3%;綠地總面積6337.7公頃,公園綠地面積2381.3公頃。
今年秋季,北京城市副中心還將完成8000畝綠化工作。屆時,將形成森林郁郁蔥蔥、小徑鳥語花香、景觀四季分明的城市環境,逐步增加民眾的綠色體驗和感受。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