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引擎
第十屆中國能源科學家論壇在山東聊城茌平召開
中電傳媒記者 馮義軍 張媛媛
10月26日,由北京能源與環境學會、中國能源學會聯合舉辦,中共聊城市茌平區委、聊城市茌平區人民政府以及信發集團承辦的“第十屆中國能源科學家論壇”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隆重召開。本次論壇以“能源革命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20位院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能源革命及生態文明建設話題,展望美好未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凌文,中共聊城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孫愛軍,信發集團董事長張剛出席會議并致辭。
第十屆中國能源科學家論壇開幕式現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凌文致辭
中共聊城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孫愛軍致辭
信發集團董事長張剛致辭
本次論壇期間,多位院士圍繞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光伏材料、多渠道保障油氣能源供應安全等方面作了主題報告,分享了能源發展的前沿科技信息,分析了當前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把脈問診,達成了能源革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引擎的共識。
論壇上,針對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中國能源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指出,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社會各界共同來做,不應“妖魔化”煤電,要不斷推進煤電的清潔生產和技術進步。
中國能源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
“我國能源革命的關鍵是能源技術革命,能源技術革命的實質是能源轉換的革命,其目標是對能源的有效駕馭和高效轉換,只有顛覆性技術才能有效促進能源的低碳轉型。”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能源革命的命脈所在。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
而對于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強調,北方清潔取暖要多種能源形式共存,現在國家提出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在社會各界引發熱議,大家紛紛點贊,將來還能宜核則核。
中電傳媒記者馮義軍采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
論壇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邱愛慈做了《多渠道保障油氣能源供應安全的思考——可控沖擊波技術發展》的報告,指出可控沖擊波技術可望成為具有中國自主創新的一種“顛覆性”技術,呼吁加大科研投入和應用示范,從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裝備各方面加以突破,助推我國實現“頁巖油氣”革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油氣供應的安全問題。記者了解到,可控沖擊波技術和裝備在常規石油開采和煤層氣開采中已得到成功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邱愛慈
本次論壇還組織與會專家和代表參觀了擁有第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示范試點企業,國家級生態型循環鋁工業示范基地,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骨干企業等多項榮譽的信發集團。該集團多年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輻射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形成閉環式循環經濟,使能源、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與會專家和代表紛紛表示在信發集團真正感受到了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
與會專家和代表點贊信發集團
責任編輯:周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