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嶠:我所經歷和見證的中國標簽行業發展 | ||
譚俊嶠,1927年10月22日生于遼寧沈陽,早年曾留學日本。1984年,譚俊嶠被任命為輕工業部包裝印刷總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并獲得高級工程師職稱。此后,他先后擔任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副秘書長,包裝印刷分會、快速印刷分會理事長,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退休后,譚俊嶠被聘為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榮譽顧問、印刷技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標簽印刷分會榮譽理事長等。此外,譚俊嶠還任北京印刷學院、西安理工大學、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兼職教授。 譚俊嶠同時也是中國首位獲得全球標簽業最高榮譽獎——“艾利丹尼森終身成就獎”的個人。
“標簽行業要適應換擋減速的新常態,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中國的標簽行業特別是不干膠標簽的發展,與國家改革開放幾乎同步。作為在標簽行業一線浸潤34年的“老印刷人”,譚俊嶠見證并親歷中國標簽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漸強的成長歷程。 國外引進,從零開始(上世紀70年代—90年代) “中國的標簽印刷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當時的印刷設備、印刷技術、印刷材料最早均從日本引進,如琳得科、KoPack、Sanky、Shiki、Ondo、巖崎等公司。相較其他類型標簽,不干膠的價格非常昂貴。”譚俊嶠表示。以不干膠材料為例,1985年譚俊嶠帶隊出訪日本的第一家企業就是琳得科;之后,他又赴美國、德國參觀考察多條不干膠生產線,最終確定由山東造紙廠引進第一條美國不干膠材料生產線。此外,他還積極幫助國際標簽企業及供應商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開設子公司或者成立合資公司。1993年,日本琳得科公司在天津成立子公司,該公司一度成為琳得科印刷機業務的骨干工廠;1994年,美國艾利丹尼森正式進入中國。 其時,中國市場的不干膠標簽印刷分為單張和卷筒兩種方式。“因為國內最初沒有自動貼標機,只能采用人工手動貼標,所以標簽行業成為典型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譚俊嶠說道。“而市場對不干膠標簽的需求,吸引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涌入這個行業,這些因素都為中國標簽行業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完善產業鏈,飛速發展(上世紀90年代—本世紀初10年) “從國外引進先進材料和設備,雖在短時間內可以解決中國對不干膠標簽的需求,但卻不是長久之計。”譚俊嶠認為,“只有研發國產的設備和材料,中國標簽行業才能真正發展騰飛。” 早期不干膠標簽主要采用文字線條或基本圖案,工藝要求簡單,使用凸版印刷設備即可生產。因此,除了日本的凸版設備制造商外,國內也陸續出現圓壓圓、平壓平凸版印刷機,如浙江煒岡、中天印機、河北萬杰、兆龍、廣州奈本、上海太陽等公司,相繼推出間歇式PS版以及柔性版設備。標簽材料方面,有廣東冠豪、中山富洲、中山金利寶、上海金大等不干膠材料生產商亦已形成規模化生產。 除了標簽材料和設備供應商,國際知名標簽印刷企業亦紛紛在國內開設工廠,如:馬來西亞標準商標貼標系統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國馬商標貼標系統有限公司;中國臺灣正美集團成立昆山華冠、上海正偉印刷有限公司;中國香港永生集團(Win-label)在廣東東莞和上海成立永生商標印刷有限公司;加拿大絲艾(CCL)集團先后在合肥、廣州以及天津建廠;德國諾科標簽集團成立諾科印刷(杭州)有限公司等。而中國內地的標簽印刷企業,如蘇州江天、中標防偽、廣州美祺、東莞賽維等陸續成立,并迅速發展壯大。 “通過近三十年標簽人的努力,中國標簽行業實現了從國外引進先進材料、技術和設備,到形成自主研發設備、材料和印刷生產的完整產業鏈,整體水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2010年標簽印刷工業總產值和標簽產量年增長率達到20%,遠高于國家GDP的10.45%的增長幅度。”譚俊嶠說道。 常態化階段,轉型升級(自2011年至今) 進入2012年后,國家經濟發展形勢發生階段性變化,經濟增速明顯下滑,中國經濟進入到“新常態”發展階段。“標簽行業要適應換擋減速的新常態,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譚俊嶠表示,“相比前30年的粗放式發展,現階段標簽印刷企業要向著‘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方向轉型。” 目前中國標簽印刷仍以凸版印刷為主,但隨著中國環保政策日趨嚴苛,特別是2018年初開征的環保稅,再加上終端市場對短單化、個性化、定制化產品需求的增加,柔印和數字印刷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印刷企業及最終用戶所接受。 2017年,中國內地機組式柔性版印刷機裝機量為180臺,較2016年增長8.9%。2018年,廣州廣彩標簽、北京德績、上海明利、超級標簽、胡氏標簽、深圳金魚、廣州騰彩等印企先后投資引進先進的柔性版印刷設備。 現階段中國標簽數字印刷比例尚不足5%,但增長迅速。2018年,深圳晶源、寧波鯤鵬、上海鴻元展印、運城制版、天津賽維、北京雅正源、浙江茉織華、上海閎博等紛紛引進數字標簽印刷設備,開啟數字化轉型升級。此外,互聯網+也為標簽行業帶來新機遇。 “經濟增速放緩、人口紅利下降、環保政策趨嚴,以及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再加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行業的不斷滲透,中國標簽印刷業勢必將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轉型升級,才能真正實現跨越發展。” 譚俊嶠表示。 |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