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署中非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或議定書,建設中非農業合作示范園區,建設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開展農業人才交流活動……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國在多方面與非洲各國深入開展農業合作,農業合作成為中非合作的重點。
近日,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前秘書長王成安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的中國農業大學國經所國際經濟講堂上發表題為“非洲農業現狀和中非農業合作”的報告,分享了我國援助非洲農業發展的事例、非洲農業發展情況。
以佛得角為例,王成安介紹了處在干旱地帶國家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佛得角是大西洋的島國,屬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干旱,雨水稀少,水資源奇缺,不利于玉米等作物的種植。“下雨對他們來說就像過節一樣,每逢下雨,大人小孩全從屋里出來在雨中跳舞。”王成安描述佛得角人民對雨的期盼之情。為幫助佛得角解決缺水的問題,中國政府派遣的專家小組進行了很多嘗試,水文地質專家希望在圣地亞哥島尋找地面徑流,但是沒有找到;又希望通過打井提水的方法解決玉米灌溉的問題,但是井深需超過250米,這個方法也不現實。經過多次考察,中國專家終于找到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建設水壩攔蓄雨水,用以人畜用水和局部地區灌溉。在中國政府的援助下,圣地亞哥島上的里貝拉干河谷建成了佛得角歷史上第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水壩—泡衣嶗水壩?,F在這里已經建起多個水壩,為佛得角打開農業發展大門提供了鑰匙。
“為促進非洲農業發展,截至目前中非農業合作項目超過200多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中國農業發展的經驗對非洲國來說具有借鑒意義,但是非洲國家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王成安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提問時說道。
王成安表示,為進一步拓展中非農業發展空間、促進非洲國家提高農業自主發展能力,要加強中非農業技術交流、中非農業戰略對接,而非洲國家自身的努力也至關重要。實際上,非洲各國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例如,政府不斷加大投入、改善投資環境以吸引國際資本對非洲農業進行投資。在此基礎上,政府也要重視出臺農業發展政策,利用現代技術實現農業多元化發展;同時加強國際合作,探索農業三方合作;支持小農戶發展,發展特色農業產品,“從長遠來看,中非農產品貿易具有相當的潛力。”
中非農業合作不僅僅是中國對非洲農業發展的援助,促進中非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在中非農業合作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田志宏告訴記者,進行農產品貿易可以幫助非洲人找到并發揮出自身的比較優勢,中非農產品具有互補性,一方面中非農產品貿易可滿足我國消費者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為非洲各國提供廣闊的農產品出口市場。非洲農產品從中國獲益,促進非洲農民擴大生產,長期來看還能培養非洲農產品的市場機制,將非洲國家的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形成市場機制是農業發展實現可持續性的必然,有利于中國對非洲農業的援助以及投資可持續展開,促進中非農業合作實現共贏。
那么該如何挖掘中非農產品貿易的潛力呢?王成安告訴記者,提高非洲農產品貿易的能力十分重要,通過支持農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結合科技手段發展服務貿易,落實推動中非農產品貿易便利化的相關措施,進而減少物流環節、降低貿易成本。希望有志同非洲發展農業合作的中國企業盡可能多地關注非洲農業和農產品的發展,幫助非洲提高農產品出口能力,助力非洲國家的水果、芝麻、咖啡、鮮花等農產品的國際貿易。
田志宏建議,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雙邊的產業部門要在產業層面加強磋商,中非農業合作要強調非洲國家的主動性,通過一些援助措施培養非洲國家發展農產品貿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非洲農業發展的需求入手,而不僅僅停留在供給方面;非洲國家要積極抓住中國進口博覽會的機會,展示優勢農產品,讓中國消費者了解非洲特色農作物。例如我國的芝麻市場的需求正在增長,埃塞俄比亞等生產芝麻的國家就可以加大對中國芝麻的出口,并爭取與中國在生產和加工技術方面交流合作,挖掘市場潛力,拉動非洲相關農產品產業發展。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