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亚洲综合小说网-pornohd365|www.mxrhmy.com

服務熱線:
010-88696946
主頁 > 專題資訊 > 專家看點 >
分享到:

吳德貴:繼承偉業 接續奮斗 攜手共創民族復興新輝煌

2019-05-05 11:22
打印
收藏
吳德貴:繼承偉業 接續奮斗 攜手共創民族復興新輝煌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作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時光飛逝,中國改革開放已經
正文內容

吳德貴:繼承偉業 接續奮斗 攜手共創民族復興新輝煌

 


 

                            
  •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作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時光飛逝,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整整40年。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12·18”講話)。這個重要講話對40年輝煌歷程進行了回顧總結,這個重要講話對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進行了動員部署,這個重要講話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思想光芒,這個重要講話是進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宣言書、動員令。學習領會好這個重要講話,對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增強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提振對民族復興的信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春風化雨、春華秋實,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隆重表彰了110名為中國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杰出人才,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為10名國際友人頒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這110名為中國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杰出人才只是億萬人才的杰出代表,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凝聚著國內外各方面人才的心血與智慧。沒有廣大科技人才的無私奉獻,沒有科學技術尤其是高科技的大量注入,沒有對研究與開發事業大力度投入,中國的全面發展,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躍升,都是不可能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結束時發出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分享的有兩個部分。第一,40年改革開放碩果累累,主要講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第二,40年“望聞問切”體悟多多,主要談談我對改革開放40年的感受和體悟。
     
      一、40年改革開放碩果累累
     
      自1978年12月18日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40年改革開放成就巨大、碩果累累、經驗富足而珍貴。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世界。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12·18”講話,結合我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初步歸納出24個方面,現分述如下:
     
      (一)經濟發展持續強勁
     
      經濟是基礎,國家的繁榮主要看經濟。1978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只有美國的三十分之一,只有日本的二十分之一。人均GDP與贊比亞相仿,低于亞洲平均水平的一半,也低于非洲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經濟發展水平與當時“亞洲四小龍”差距甚大。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總量從367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占世界經濟比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5.2%。2017年的經濟總量是1978年的225倍,創造了人類吉尼斯,形成了“中國速度”新概念,也招來了很多“羨慕嫉妒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間,我國經濟累計增加28萬億元,年均增幅7.1%。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以上,超過了美國、日本、歐元區國家的貢獻之和,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受到了聯合國的高度評價。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40萬億元人民幣,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折合成美元約為12.5萬億,日本是4.34萬億,中國是日本的2.88倍,僅僅時隔七年,日本已遠遠落后于我們了。中國人均GDP從1978年的385元增長到2017年的59660元。中國人均GDP世界排位從1978年的倒數第四前移到2008年的第111位、2017年的第69位,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今天的中國,除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還是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今天的中國平均每天申請的專利數達到10131個。1985年獲得第一個申請專利,2017年達到369.8萬件,其中一半以上獲專利授權。在最能體現新水平的發明專利申請量方面一次實現了對歐韓日美的超越。從2011年起,連續七年世界第一。向其他國家申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二。每年受理的商標注冊量世界第一,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世界第二。中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并在量子、超導等基礎科學領域有重大突破。高科技領域碩果累累,在神舟載人飛船、載人潛水器、北斗衛星全球組網、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前列。現今,中國研發投入不斷增長。2013年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位于世界第二。2017年研發投入占GDP的2.13%,超過歐盟日本等15國的平均水平2.08%。科技創新引領新動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都有重大進展。目前,中國科技正在聚焦能源、生命、粒子物理等領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8全球創新指數,中國已從2012年的34位躍升到17位。2017年,中國科技貢獻率達到57.5%。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喜煞國人、驚動世界。天眼能夠接收外星信號,墨子能夠從地球上看到月球的火柴光。中國在太空的19顆北斗衛星使13億多人乃至全人類的日常生產生活變得更便捷。中國制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AG600、大型運輸機運-20、新一代隱形戰斗機殲20,在藍天上組成了中國制造的航空編隊。中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飛機已接訂單814架。中國投運的特高壓工程線路長度超過1.94萬公里,讓全球能源互聯互通成為可能。水下1266米“藍鯨一號”完成了我國第一次海底可燃冰的開采。這是我國研制的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鉆井平臺,鉆井深度超過15000米。世界首座全自動“智能漁場”、第六代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2”、第一艘完全自主建造的航母,標志著中國正在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特別是數字經濟,如支付寶、網購、共享單車等奇跡般崛起,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發展迅猛,連西方發達國家民眾都自嘆不如。中國已經出現像杭州這樣的無現金消費城市,出現了無人值守的超市。與數字經濟緊密相連的速遞業更是發展神速。太空繞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海里鉆的、深海采的,應有盡有,幾乎樣樣領先。
     
      (三)中國建設世人咂舌
     
      舊貌換新顏,一派好景象。中國在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上,發展速度相當快。
     
      (四)勞動就業穩定增長
     
      就業乃民生之本。安居樂業,天下才能太平。我們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都對就業問題非常重視。
     
      (五)人力結構逐步優化
     
      怎樣優化?就是逐漸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從2017年我國人力資源結構來看,第一產業占27%,第二產業占28%,第三產業占45%。這就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象征。
     
      (六)第三產業發展迅猛
     
      第三產業規模和水平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中國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逐年提升,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27032億元,增加值比重為51.6%,已經占到50%以上。
     
      (七)人民生活極大改善
     
      兜里有錢,心里不慌。我國中等收入家庭不斷增多。
     
      (八)票證時代早已結束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買所有商品都需要票,比如糧票、布票、肉票、油票等。什么原因?因為商品短缺、匱乏、供不應求,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如今,票證時代早已結束,我們的商品已經極大豐富,想買什么東西都可以買得到。
     
      (九)社保體系初步形成
     
      截至2017年底,基本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
     
      (十)兩元結構已經打破
     
      城鄉一體化進展神速。2017年末,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8.52%。這里我想做一下數據比較:英國人口城鎮化率從25%到50.2%,用了100年;法國人口城鎮化率從25%到53.2%,用了95年;美國人口城鎮化率從28.2%到56.5%,用了60年;中國人口城鎮化率從26.9%到58.52%,用了40年。由此可見,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是相當快的。
     
      (十一)居民住房明顯改善
     
      我國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1978年的6.7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46.9平方米,增長了七倍。
     
      (十二)生態環境逐步優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辦法,力度相當大。
     
      (十三)教育水平不斷躍升
     
      按照國際通常的說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以下叫精英化階段,15%-50%叫大眾化階段,50%以上叫普及化階段。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50%以上,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2017年,我國勞動適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
     
      (十四)預期壽命逐步延長
     
      健康長壽已成為人民的美好向往。我國人均壽命已經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提出,到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7.3歲。《“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0歲。
     
      (十五)生活器具變化明顯
     
      出行交往空前便捷。1978年,自行車還屬于奢侈品,沒有票買不到。2017年,每100個家庭就有私家車31輛、計算機61臺、手機240部。
     
      (十六)國內旅游高潮迭起
     
      中等收入家庭日益增多。1978年,國內還沒有旅行社。2017年,國內旅游達到50億人次,人均出游3.7次。
     
      (十七)移動支付日益普及
     
      中國已成為“互聯網+”最大受益國。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增長迅速,2017年已經達到5.27億。中國電子商務引領世界潮流。
     
      (十八)中國快遞飛速發展
     
      中國快遞業飛速發展,其速度和廣度都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十九)網上銷售屢創佳績
     
      天貓雙十一銷售額年年攀升,從2009年的不到1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2135億元。
     
      (二十)減貧成就世人驚羨
     
      脫貧攻堅初戰告捷。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過不懈努力,七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到2020年底,我們還要確保貧困縣全部摘帽,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二十一)民營企業迅速壯大
     
      民營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2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概括起來說,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二十二)糧食生產連連增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國有13億多人,吃飯問題是最大的問題。當然,我國糧食生產形勢也是不錯的。
     
      (二十三)軍隊國防不斷加強
     
      近幾年,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力度是全國人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頭的。
     
      (二十四)人才領域變化萬千
     
      人才是關乎改革開放成敗的關鍵要素。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人才隊伍建設日益加強,我國干部人事領域在18個方面有了重大進展,有24項制度在創新中完善,在12個方面發生了36種深刻變化。這里簡要分析一下36變。
     
      第一,管理體制三變。一是從計劃體制到市場體制;二是從集權管理到分權管理;三是從統一管理到分類管理。
     
      第二,管理職能三變。一是從人員管理到人才開發;二是從微觀管理到宏觀調控;三是從統管一切到部分外包。
     
      第三,管理制度三變。一是從終身雇傭到階段聘用;二是從人治管理到法治管理;三是從行為管理到心理管理。
     
      第四,管理方式三變。一是從行政管理到契約管理;二是從身份管理到崗位管理;三是從靜態管理到動態管理。
     
      第五,部門地位三變。一是從行政輔助到戰略伙伴;二是從執行層到決策層;三是從非生產非效益部門到生產和效益部門。
     
      第六,人才選拔三變。一是從計劃錄用到考試錄用;二是從內部確定到公開選拔;三是從注重智商到注重情商。
     
      第七,人才評價三變。一是從個體考察到群體評價;二是從結果考核到過程考核;三是從行為考核到績效考核。
     
      第八,人才培養三變。一是從知識更新到能力提升;二是從單功能型到多功能型;三是從一次教育到終身教育。
     
      第九,人才使用三變。一是從單向派遣到雙向選擇;二是從組織委任到競爭上崗;三是從固定用人到流動用人。
     
      第十,人才開發三變。一是從一次開發到二次開發;二是從一維開發到多維開發;三是從顯能開發到潛能開發。
     
      第十一,人才流動三變。一是從單位所有到全球互動;二是從剛性流動到柔性流動;三是從單個流動到團隊行動。
     
      第十二,人才激勵三變。一是從精神激勵到物質激勵;二是從短期激勵到長期激勵;三是從單項激勵到綜合激勵。
     
      40年改革開放成就巨大,碩果累累,舉不勝舉,盡管我列了24個方面,仍然是掛一漏萬,還可以繼續梳理。習近平總書記的“12·18”講話,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40年偉大成就后說:“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
     
      在回顧總結偉大成就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把改革開放40年的寶貴經驗概括成“十個始終堅持”,這十條經驗全面完整、富足珍貴。第一條講黨的思想路線,第二條到第六條講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第七條講的是軍隊和國防建設,第八條講的是祖國統一,第九條講的是和平外交,第十條講的是黨的自身建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條,都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既定方針。習近平總書記的“十個始終堅持”全面解讀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都干了些什么、都是怎么干的、有哪些積極探索、有哪些有效做法、有哪些成功經驗。在回顧輝煌成就總結寶貴經驗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
     
      面對新時代新使命新任務,如何奪取新時代改革開放新的偉大勝利、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了“九個必須堅持”的明確要求。對此,我們要更好地學習領會落實。
     
      二、40年“望聞問切”體悟多多
     
      我這里借用中醫“望聞問切”診斷病情的四種方法,來談我對改革開放40年的體悟。望,即40年中我所見到的。聞,即40年中我所聽到的。問,即40年中我通過學習、調研、考察所獲得的。切,即我自身對40年的深切感受。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回顧自身對40年的切實感受,我既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又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還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這40年,無論是我自己、我的家庭、我走過的單位以及我們的國家和社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回顧40年的發展變化,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中悟出很多東西。我認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至少證明了“十個完全正確”。
     
      (一)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曾語重心長地講過,如果現在還不進行改革開放,中國的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制度將會被葬送。今天,我們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年,不能忘記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我認為,鄧小平同志對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貢獻主要有三個:一是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二是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是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設計成三步走。
     
      (二)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會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都是重重的一筆。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正是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強力推動下,中國的面貌為之一新,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為之一新,中國人民的面貌為之一新,中華民族的面貌為之一新。
     
      (三)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完全正確的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自鴉片戰爭以來,華夏兒女在170多年的奮爭中悟出了一條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這個黨代表人民、為了人民、組織領導人民,在近一個世紀的歲月里,成功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引領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跨越。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條就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
     
      (四)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毛澤東同志講過“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1939年5月30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慶賀模范青年大會上的講話曾以“永久奮斗”為題,號召全體共產黨員、模范青年把革命進行到底,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氣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這之前,習近平總書記還講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嚴三實”,其中“三實”就是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2017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這次,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毛澤東同志倡導的“永久奮斗”,是一種教誨、一種囑咐、一種叮嚀,更是一種要求、一種期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則是一種傳承、一種凝聚、一種承諾、一種信念、一種力量。我們必須永遠銘記、努力踐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持續奮斗奮斗再奮斗!
     
      (五)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社會主義獲得成功可以有不同的模式”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給世界上所有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模式和范本。
     
      (六)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成就一項偉業需要一代接一代接續奮斗”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40年,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40年,我們黨先后召開了八次全國黨代會,歷屆中央領導集體都在接續推進同一件事情,這件事仍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12·18”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歷屆領導人推動改革開放事業的豐功偉績。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復興需要接續奮斗也有過很多重要論述。在“12·18”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否定歷史就是拒絕未來。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沒有繼承就不能創新,沒有繼承就無法前進。
     
      (七)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世界一體、合作共贏”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今天,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進程加速,世界各國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建設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順應了世界潮流,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響應和認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六年里,習近平主席的大國外交戰略取得了巨大成效,一次又一次的主場外交都深刻地影響著當今世界。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聲音、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和贊同。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在北京舉行;2018年9月3日至4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北京舉行;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這些主場外交都說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世界一體、合作共贏是完全正確的。
     
      (八)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發展是第一要務”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中國共產黨人從170多年近代史中悟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只有集中精力把經濟搞上去,把綜合國力搞上去,實力強大了,腰桿硬了,底氣足了,我們才能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誰也撼不動,永遠在這里。“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發展既要速度,更要質量”等論斷已經被40年改革開放實踐反復證明是正確的。
     
      (九)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毛澤東同志講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隆重表彰了110名為中國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杰出人才,他們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億萬人才的杰出代表。
     
      (十)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創新是第一動力”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系統提出引領未來發展的五個重要理念,其中第一位的就是堅持創新發展。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了“三步走”目標: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以上“十個完全正確”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時代把改革開放的事業進行到底,取得新的更加輝煌的成就。

為你推薦

投標提示

為保證您能夠順利投標,請在投標或購買招標文件前向招標代理機構或招標人咨詢投標詳細要求,有關招標的具體要求及情況以招標代理機構或招標人的解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