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帶一路”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
“一帶一路”激活了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是德國地理學家李?;舴姨岢龅摹J攀兰o,德國為了尋找“陽光下的地盤”,滿足從歐亞大陸進行擴張的需要,派了很多地理學家、考古學家到中國和中亞地區考察。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之后“絲綢之路”被廣泛接受并被用來概括橫貫歐亞大陸的交通網絡。1936年,李希霍芬的學生、著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絲綢之路》中寫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條交通干線(絲綢之路)是穿越整個舊世界的最長的路。從文化——歷史的觀點看,這是聯結地球上存在過的各民族和各大陸的最重要的紐帶。……中國政府如能使絲綢之路重新復蘇,并使用現代交通手段,必將對人類有所貢獻,同時也為自己樹起一座豐碑。”“中國人重新開通絲綢之路之日就是這個古老民族復興之時。”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即: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700多年后,公元609年,隋煬帝親臨張掖,舉行“萬國博覽會”,謁見西域二十七國使臣,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唯一一次中原王朝帝王西巡至甘肅山丹境內的重大活動;700多年后,公元1405年,鄭和開始第一次下西洋;600多年后,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
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有很多先驅們,如:伊本·白圖泰(1304年—1377年),摩洛哥穆斯林學者,大旅行家;杜環(生卒年不詳),中國唐朝旅行家,曾游歷西亞、北非,是第一個到過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國人;汪大淵(1311年—1350年),中國元朝著名航海家,曾到達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峽及澳大利亞各地,被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鄭和(1371年—1433年),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鄭和七下西洋,曾到達非洲,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美國人曾在《當中國統治海洋》一書中寫道:“1498年,達·伽馬駕著他那三只舊帆船的船隊去印度,途中繞過好望角登陸東非時,當地的土著對他們夸耀說他們曾經見過那種繡花的有著精美帽檐的綠色絲綢帽,這些非洲土著葡萄牙人送給他們的珠子、鐘表、一串串的珊瑚、臉盆一點都不值錢,還有他們駕駛的這些小船,都沒法給人什么深刻印象。村里的老人講述了一段關于‘白色幽靈’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些穿著絲綢衣裳的人駛著大船來到他們的海岸邊。然而,沒人知道這些人到過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甚至于有人懷疑這些人是不是真的來過,這些寶船已經消失在世界的記憶里……”
1453年,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八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東西方兩大文明經過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聯系在一起,直至被“奧斯曼之墻”切斷,歐洲才被迫走向海洋,以殖民化方式開啟全球化,導致絲綢之路衰落,東方文明走向封閉保守,進入所謂的近代西方中心世界。
2008年國際
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國家出現了明顯的逆全球化傾向,很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紛紛向東看。中國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
“一帶一路”不僅激活了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也激活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非洲國家擺脫殖民統治的美好記憶。1965年,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首次訪華,他向中國政府提出協助修鐵路的請求,并得到中國的積極支持。毛澤東主席說,我們寧可自己不修鐵路,也要給你們修,幫你們修。尼雷爾非常感動,因為他知道當時的中國剛剛遭遇三年自然災害,并不富裕。尼雷爾高度評價中國援建坦贊鐵路是“對非洲人民的偉大貢獻”,“歷史上外國人在非洲修建鐵路,都是為掠奪非洲的財富,而中國人相反,是為了幫助我們發展民族
經濟。”
1967年9月5日,中國、坦桑尼亞和贊比亞三國政府在北京簽定關于修建坦贊鐵路的協定。1970年10月,坦贊鐵路動工,1975年6月7日提前完成全線的鋪軌任務,1976年7月完成交接。坦贊鐵路與后來中國援建的非盟會議中心成為中非友好的歷史豐碑。
2017年5月31日,對肯尼亞而言,是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全長約480公里、由中企承建的肯尼亞蒙巴薩—內羅畢標軌鐵路(蒙內鐵路)正式建成通車,首班列車由蒙內鐵路起點蒙巴薩西站發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務委員王勇,肯尼亞總統肯雅塔和副總統魯托等出席通車儀式。
在內羅畢火車站的方尖碑上印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刻著“謹此紀念肯尼亞鐵路一百二十年歷史”大字,寫有:“肯尼亞與鐵路之緣游走在昨日的幻想與今日認識到世界發展的理性之間。歷史上,對我們國家存在貢獻最大的,仍然是鐵路。鐵路對我們國家商業、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影響,前所未有。”“內羅畢終點站,是肯尼亞鐵路發展上輝煌的明珠。它的美,不僅在于它是一件宏大的藝術品,也不僅僅在于它為旅客提供的尊享服務,而在于它是一個對未來肯尼亞繁榮的承諾。”“在這里,一條偉大的現代鐵路將取代曾經行駛在這片大地上傳奇般的蒸汽機車,改變目的地之間顛簸的旅途,告別經常脫軌、擁抱大地的米軌。”“肯尼亞共和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間的承諾與合作,加上三萬當地人民和三千中國人民組成的建設團隊的同心協力,讓標軌鐵路項目提前十八個月交付完工??夏醽嗚F路局、監理咨詢聯合體和中國路橋的團隊協作,很好地詮釋了只要相信自己并且有鍥而不舍的信念與決心,一切皆有可能的真理。”“我們贊美這條鐵路,它連通各國,造福于民。”“向讓夢想變成現實的人們,致敬!”
“一帶一路”是中國奉獻的國際合作倡議與公共產品。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將中國機遇變成世界機遇,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
彭博社曾引用麥肯錫顧問的預測,到2050年,“一帶一路”將貢獻80%的世界經濟增長,新增30億中產階級。未來十年,新增2.5萬億美元的貿易量。
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
論壇開幕式上發表題為《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他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項目落地生根,首屆高峰論壇的各項成果順利落實,150多個國家和國際
組織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聯合國、東盟、非盟、歐盟、歐亞經濟聯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發展和合作規劃對接,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從亞歐大陸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事實證明,共建“一帶一路”不僅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為中國開放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面向未來,我們要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共同繪制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
二、“一帶一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動力
“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他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是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實踐。
共建“一帶一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愿望。
共建“一帶一路”,關鍵是互聯互通。我們應該構建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事實證明,共建“一帶一路”不僅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為中國開放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他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各國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未來世界的期盼,寄托于“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好比是一件雕塑,中國與各國一道搭好骨架,把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填進來,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景描繪起來,漸成藝術杰作。如今,不少發達國家也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越來越多邊化。這種多邊主義體現在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中,體現在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目標中。
共建“一帶一路”應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2019年4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記者會上的講話指出,這屆論壇對外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伙伴越來越多,合作質量越來越高,發展前景越來越好。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代表英國來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稱贊“一帶一路”是“一個真正具有史詩般雄心的項目”。
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他提出:“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三統”,即傳統、道統、正統。“傳統”,指中華文明和人類其他文明傳統。中西方各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
“道統”,指近代以來國際體系的基本原則。縱觀近代以來的歷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從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到150多年前《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從70多年前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到60多年前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關系演變積累了一系列公認的原則。這些原則應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正統”,指
馬克思主義自由人聯合體思想,是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基因。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他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這給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ㄒ唬嫿ㄈ祟惷\共同體的中國智慧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智慧,發軔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成長于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解放全人類的革命傳統,成熟于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豐富外交實踐,是中國外交哲學中世界觀、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倫理觀、實踐論的集大成者。
世界觀:人類整體論。在每一個時代,政治家們都嘗試著尋求和平,然而“和平總是地區性秩序,從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礎上”?;赝詠淼娜祟悮v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以來,國際秩序變遷背后的西方“世界觀”始終無法突破一己的利益考量,持久和平與普遍繁榮成為難以企及的夢想。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向全世界鄭重宣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在新時代踐行“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的承諾,彰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和天下擔當。
本體論:命運與共。和平與發展密不可分。如何以發展促安全,以安全保障發展,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示了中國的共生哲學: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
認識論:由內而外。老子有“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思想。由內而外的邏輯昭示了中國的天下擔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一帶一路”正在實現“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的美好前景。
方法論:求同存異。當今世界,極端思想的影響仍不容忽視;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抬頭,全球化仍在逆風中艱難前行。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世界再次走到十字路口。面對由一系列不確定性構成的嚴峻挑戰,新時代的中國成為世界的穩定之錨和繁榮之源。在推動國際秩序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的歷史性關口,新時代的中國對人類命運展現出新的歷史性擔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天下觀予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汲取人類其他文明的思想予以提煉,成為當今世界的最大價值觀公約數。
倫理觀:知行合一。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為指引,以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為合作目標,匯聚起參與各國的力量,體現中國“知行合一”哲學。
實踐論:全球伙伴。2014年7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中指出:“倡導合作發展理念,在國際關系中踐行正確義利觀。‘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國際合作中,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
2017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題為《抓住世界經濟轉型機遇謀求亞太更大發展》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我們將秉持正確義利觀,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匯合點,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ǘ嫿ㄈ祟惷\共同體為新型國際關系、全球治理鑄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要旨是,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然成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新秩序的共同價值規范。
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了人類社會孜孜以求傳統,并在21世紀使之升華,引領了全球治理、國際合作的新方向,體現了中國的天下擔當。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遠意義是告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對立,追求人類共同價值觀。各國具有差異性,世界具有多樣性,但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處境,共同的追求,將各國緊密相連,形成共同身份與認同,塑造共同未來。西方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名言,東方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思想。“命運共同體”之道具有穿越時空的普遍意義。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他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
“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經濟、氣候、減貧、互聯網等領域都提出了中國方案,發出了中國聲音,貢獻了中國智慧。
永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美麗清潔,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其中,永久和平是目標,普遍安全是訴求,共同繁榮是機制,開放包容是路徑,美麗清潔是環境。
“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了利益共生、情感共鳴、價值共識、責任共擔、發展共贏等內涵。共建“一帶一路”主張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堅持求同存異、包容互諒、溝通對話、平等交往,把別人發展看成自己機遇,推進中國同沿線各國乃至世界發展機遇相結合,實現發展成果惠及合作雙方、各方。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他指出:“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超越時空之變,追求通古今之變、窮天人之際,著眼于當今世界的共同挑戰、和平與發展的共同任務。
將自己發展好,進而造福世界,這是中國人民通過“一帶一路”展現出的美好愿望。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人民立足本國國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前進方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眾多參與國對“一帶一路”的信心,實際上源于對中國的信心,對各自發展的期盼,對美好未來的信念。
三、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
如果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則是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探索中華文明如何實現與歐亞非大陸古老文明共同復興之道,可以說承載著21世紀的“張載命題”:
“為天地立心”,就是激活“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開創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探尋21世紀人類共同價值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生民立命”,就是鼓勵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先進、適用、有利于就業、綠色環保的產能合作,支持其工業化進程,讓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
“為往圣繼絕學”,就是實現人類永續發展,各種文明、發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與共,開創中華文明與歐亞非古老文明共同復興的美好前景。
“為萬世開太平”,就是推動人類的公平正義事業,締造“一帶一路”地區持久和平,實現全球化時代的“天下大同”。
共建“一帶一路”,關鍵是互聯互通。那么怎樣實現互聯互通呢?需要解決三大問題:
一是解決被聯通的問題。有些國家和地區是通過別人聯通在一起的,如兩個接壤的非洲國家首都不能實現直航,而要繞道法國巴黎。
二是聯而不通的問題。物理上是有聯系的,但彼此之間有心理距離。
三是通而不聯的問題。心理上是相通的,但物理上沒有聯系。比如,早在張騫通西域時就曾到達烏茲別克斯坦,但是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崇山峻嶺,交通非常不便,所以我們修了卡姆奇克隧道,天塹變通途。
解決以上三大問題,有助于實現全球互聯互通,實現橫向的全球化、包容性的全球化,解放生產力。
各個國家首先要做到命運自主,其次做到命運與共,最后形成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各文化價值的最大公約數,共同探索的想象,未來共識的凝練。
“一帶一路”源于中國,屬于世界。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提出互聯互通新的行動方案,為推動“一帶一路”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路徑,規劃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