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在“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部分中明確提出,“允許農村集體
經濟組織探索人才加入機制”。此觀點對于下一步重塑新型城鄉關系、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讀懂這句話,落實這句話,需要我們準確理解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關精神和總體意圖。在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過程中,要更加突出城鄉二者擁有平等發展權這一鮮明導向,力促各類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
一、城市人才入鄉是“牛鼻子”
有助于振興鄉村的多種元素大多與城市和城鎮化有關,這客觀上要求鄉村開放,讓城市元素與鄉村資源相結合并發生化學反應??空l來完成這一過程?
人才都在哪里?調查發現,以下四類人才是“入鄉主力軍”,最可能肩負起城鄉融合發展的重任:一是數以億計的“離鄉不離戶”人群,他們在外頭闖出了一番天地、學到了一身本領,又最了解老家鄉村的實際情況;二是一批批的駐村第一書記和扶貧“尖刀班”成員,他們深入一線,重要且可靠,可以準確把握政策信息,又能有效調動社會資源;三是成建制的農業領域的專業科技力量,其實驗室在城市,也終究需要在田地里才能落地生根,一些地方推行的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效果就非常好;四是大量對農業農村現代化擁有情懷的城市市民和工商資本,他們向往鄉村田園的生活方式或希望在鄉村收獲致富的果實。
二、新觀念新想法是“發動機”
城市人才入鄉是為了給鄉村帶來新觀念、新想法。資源是想法的函數,人們的觀念與想法決定了對一件事物和一次行動的價值判斷。想法變了,才有可能通過新的組合方式衍生出可觀的財富;觀念變了,原來在我們看來不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去做的事情,才可能變得意義非凡。
引入人才,就是引入點子、引入思路、引入斗志。要通過人才引入攪動鄉村當地居民的思想,有了新觀念與新想法,才有可能發掘出更多勤勞致富的好辦法。
三、先行者的實踐是“解題庫”
細看地方實踐,不難發現,一些富有遠見的集體經濟組織早已經在“開放引才”的路子上率先邁開了步伐。
在黔北小城湄潭,因茶葉種植而聚集兩千余名外來人口的核桃壩村,探索性的提出了“將黨支部建在功能單元上”。黨總支對支部實行一元化管理,每個黨支部吸納與功能相匹配的專業人才。為更好地應對新移民在治理與服務方面的需求,他們還專門設立了“新移民黨支部”,并成功地推選一位臨縣遷入人員為支部書記,從組織上賦予新移民平等的地位和權益。這個探索,充分依托于基層黨組織的架構,為吸引村外人才開設了一條制度通道,充分發揮了外來人才的比較優勢,有力增進了本地群眾和外來移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南粵重鎮佛山,非戶籍人口可經由選舉進入村(社區)兩委,為外來人口參與本地社區治理、表達意見訴求、共享社區資源提供制度化通道。兩年多的探索取得了明顯的實效:在不擠占原有村集體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夯實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提升了基層公共服務的精準性,增強了外來人口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在改革前沿深圳,遠近聞名的南嶺村跨出了從“種房子”到“種高科技企業”的精彩一躍,通過收購專業的投資公司,成立了深圳市首個社區股份公司創投基金,專注于投資本社區內的科技型創業企業。尤為重要的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由集體股份公司、部分村民及投資團隊合股而設,是一家不同于傳統集體股份合作公司的現代企業?;鸸舅劳械膶I投資團隊全都屬于典型的“外來戶”,為壯大南嶺村的集體經濟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此外,有的村集體探索聘請科學家、致富能人當選“榮譽村民”“榮譽股民”,既為村外的人才提供了一個集體認可的內部身份,也增強了村民抱團發展的信心;有的村集體在發展股份合作經濟的過程中,創設了“特殊股”“募集股”的辦法,為引入人才、活用人才,幫助集體做大增量資產提供了激勵;還有的村集體借助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為吸引人才并帶領群眾致富提供了靈活多樣的發展空間。
四、做大增量資產是“突破口”
在開放引才的改革過程中,要在總結基層群眾已經趟出的路子基礎上,繼續往前大膽地走。
一條可能行得通的路徑是,在充分做好集體資產監管,做到公開透明的前提下,分開集體資產的存量和增量,存量部分集體資產用以繼續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利益,突出保障功能,并沿續固化和內部化的特征;增量部分集體資產用以做大蛋糕,突出發展功能,主要是朝著
市場化利用的方向前進,并采取現代企業管理的方式科學使用。
在規范有序的開放中,通過做大增量部分來發展集體經濟,既能避免因封閉導致的資產縮水,又能為集體經濟與現代市場主體建立高效連接奠定基礎;既能讓死的資產變活,又能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掃清關鍵的體制障礙。通過做大增量帶動存量增長,最終實現福利的有力保障與資產的有效運營。
當然,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并不唯一,結合各地實際情況,也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最優解,但只要各地有了大膽探索和勇于實踐的積極性,更多、更好的辦法將不斷涌現出來。我們堅信,在合理的激勵機制設計、規范可信的政策環境支持之下,城鄉各類人才能夠在鄉村大施所能、盡展才華,最終形成一支帶不走的鄉村振興事業“智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