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全面和不完善等問題。“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
經濟帶發展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一、構建空間市場一體化新框架
一般認為,空間市場一體化動力來源有:一是市場機制的內在要求;二是區域經濟規模擴大,要求有越來越廣闊的市場空間。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形成市場競爭價格和引導機制。市場空間越大,形成的競爭價格越合理,引導的資源配置就越有效。
空間市場一體化包括硬件一體化和軟件一體化。硬件一體化指區域間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以確保可移動產品和要素(如人員、物流、資金和信息等)在空間上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化配置;軟件一體化指區域間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經濟財稅制度、社會公共政策和生態環保要求等的互認互用,包括政策溝通、資
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合作新格局。
為進一步促進新一輪空間市場一體化的健康發展,對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進一步強化和發展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我們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提出一些建議。
宏觀層面,要實現跨省區市綜合經濟區之間的互聯互通。落實“四沿”戰略,構建“四縱四橫”的“一日經濟圈”目標。“四縱”指:沿海縱線,大連、威海、青島、連云港、上海、福州、汕頭、廣州、北海等走向;京哈-京九線;二三線,二連浩特-包西線-西安重慶線-重慶貴陽南寧線-南寧湛江海口線-海口三(亞或沙)線;西部沿邊線,阿爾泰-伊犁-喀什-阿里-拉薩線。“四橫”指:北方捷道,大連、京津、包頭、臨河、哈密、烏魯木齊、阿拉山口口岸(霍爾果斯)等;隴海線-蘭西線-西格-格喀線;沿江線,滬漢蓉-成都拉薩線;臺灣福州-福州南昌長沙線-長沙貴陽昆明瑞麗線。
中觀層面,要實現各省區和各城市群之間的互聯互通。按照“腹地決定人口、經濟和城鎮分布”和“人口向城鎮集中、城鎮向平地集中”的人口兩集中理論,以全國空間范圍人口、經濟和城鎮“大分散、小集中”和城市群體系內部“大集中、小分散”為基本原則,構建覆蓋全國所有國土的一體化綜合城鎮體系。
微觀層面,要實現新興都市圈和城鎮鄉村之間的互聯互通。這可以作為硬件互聯互通的定量化評價方法。構建有效連接所有建制鎮以上居民點的“直線三角形”道路交通網絡體系,做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二、形成區域分工合作新體系
隨著空間市場一體化范圍擴大和程度深化,區域分工合作日益完善和提高。一般認為,區域分工合作的起點是縣域,在都市縣和農業縣分工合作的基礎上,按照區域分工與協作的基本原則,構建如下多層次區域分工合作新體系。
(一)都市圈層
都市圈層是指一個地級及以上都市縣和其周邊若干產業關系密切農業縣構成的城鄉分工合作體系,相當于我國的地級市行政區。“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加快提高國際化水平,適當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強化與周邊城鎮高效通勤和一體發展,促進形成都市圈。支持中部地區加快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培育壯大沿江沿線城市群和都市圈增長極。
(二)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三個或以上都市圈構成的都市分工協作體系,主要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分工合作。“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促進以拉薩為中心、以喀什為中心的城市圈發展。建立健全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實現城市群一體化高效發展。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
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為引領,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以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板塊為基礎,促進區域間相互融通補充。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以“一帶一路”建設助推沿海、內陸、沿邊地區協同開放,以國際經濟合作走廊為主骨架加強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統籌國內國際、協調國內東中西和南北方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推動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人口經濟密集地區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優化開發模式。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板塊的區位優勢,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和沿江地區高質量發展。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深化區域合作機制,推動區域合作互動。加強城市群內部城市間的緊密合作,推動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治理、對外開放、改革創新等協調聯動,加快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積極探索建立城市群協調治理模式,鼓勵成立多種形式的城市聯盟。
(三)城市群綿延帶
城市群綿延帶是指三個或以上城市群構成的都市分工協作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以上海為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加強“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的協調對接,推動各區域合作聯動。
三、有效調控區域發展差距
(一)對區域發展差距的幾點認識
第一,由于各區域資源稟賦及其在區域分工協作體系中的地位不同,區域發展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立足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穩定增長。
第三,加強
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區域協調發展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區域性協調機制作用,強化地方主體責任,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推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研究具體政策措施,協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制定相應落實方案,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確保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順暢運行。
第四,強化協調指導。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情況跟蹤分析和協調指導,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重大問題要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
(二)未來區域發展差距調控的著力點
第一,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事實證明,區域發展差距更多地體現在各地區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二,加強各地區城鄉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直接影響著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加快推進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四、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一)區域協調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密切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2005年8月15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縣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關系文明興衰、人民福祉的發展理念。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制定了40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從總體目標、基本理念、主要原則、重點任務、制度保障等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面系統部署安排。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
有“中國扶貧第一村”之稱的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以實際行動踐行并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二)區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新對策
第一,堅持源頭治理,強化資源綜合利用。提升環境質量、維護自然生態均衡,將人類活動行為作有效控制并將對環境沖擊與破壞減到最低。
第二,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在優化產業布局上,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環境容量,發揮自然凈化功能。在優化產業結構上,不僅要做“減法”和“除法”,還可以做一些“加法”和“乘法”。“減法”和“除法”是指限制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企業發展。“加法”是指在不實施“關停并轉”的情況下,通過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乘法”是指大力發展各種廢物循環利用的“靜脈產業”。
第三,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以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跨省合作園區等為平臺,支持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共建產業合作基地和資源深加工基地。建立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區域聯動機制,先富帶后富,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共同發展。
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