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進程中,領導我國對外工作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經歷了許多風險考驗,打贏了不少大仗硬仗,辦成了不少大事難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我們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戰略自信和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戰略謀劃和全球布局,堅持捍衛國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堅持合作共贏和義利相兼,堅持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開創性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波瀾壯闊的外交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牢牢把握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即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以“十個堅持”為總體框架和核心要義,明確了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的歷史使命、總目標和必須堅持的一系列方針原則,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本質要求、內在規律和前進方向。
一、準確把握習近平外交思想的豐富內涵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這體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引領性和創新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習近平外交思想的豐富內涵。
第一,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繼承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指出,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第二,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針對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第三,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合作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加強同各國政黨和政治
組織的交流合作,推進人大、政協、軍隊、地方、人民團體等的對外交往。
第四,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建設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
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援助力度,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
經濟。
第五,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引領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二、可持續安全觀是具有全球意義的新安全理念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并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深刻、全面、系統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提出各方應該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
(一)可持續安全觀提出的背景
2014年5月21日,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在上海舉行,習近平主席主持會議并發表題為《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講話。他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之后,習近平主席在許多重要的國際場合又進一步強調了可持續安全觀的重要性。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他指出,要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新觀念。我認為,從那時開始,中國倡導的亞洲安全觀實際上已經不僅局限于亞洲,而具有全球意義。
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之前舉行的B20(工商)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指出,拋棄過時的冷戰思維,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是當務之急,不僅把亞洲安全觀提升到全球安全觀,而且應當立即積極推進。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把樹立可持續安全觀作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可持續安全觀的又一次發展。
2017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的亞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書指出,中國一直致力于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全面參與區域合作,積極應對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挑戰,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亞太不懈努力。
白皮書在中國的亞太安全理念部分,第一條就是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這一安全觀順應全球化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扎根于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匯聚了地區國家的智慧和共識,體現了各方合作應對安全挑戰的迫切需求,為亞太安全合作開辟了新的廣闊前景。可持續安全觀是新時代中國政府向世界提出的系統、完整的有關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的新理念,具有重要的國際指導意義。
首先,可持續安全涵蓋國內國際兩個安全大局,是世界各國領導人都必須面對的大問題。任何一個主權國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本國社會政治的穩定和安全,也離不開和平、良好的國際環境。
其次,可持續安全涉及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兩大領域。傳統安全一直是各國安全政策的重點。它涉及和平與戰爭的問題,涉及政治安全、國防安全、國家領土主權安全以及政權安全。21世紀以來,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威脅明顯上升,包括反恐、經濟安全、金融安全、打擊走私販毒、反海盜,以及防止大規模跨國傳染病流行等,應該說是非常寬泛的。非傳統安全因素有時又和傳統安全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有關各國安全感在下降,百姓的不安全感在上升,局部地區甚至長期陷入戰亂和沖突,造成大量難民潮。
從這一角度看,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可持續安全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可持續安全觀是維護國際安全的重要指南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是在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在國際安全、國際政治、國際戰略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中國方案。這一科學安全觀包括四項原則: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
第一,共同原則。要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亞洲多樣性特點突出,各國大小、貧富、強弱很不相同,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千差萬別,安全利益和訴求也多種多樣。大家共同生活在亞洲這個大家園里,利益交融、安危與共,日益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
可持續安全觀涉及國內安全與國際安全兩個大局,是世界各國都要面對的重大問題。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本國的穩定、安全,也離不開和平、友好的國際環境。現實中,一些國家盡管經濟一體化水平較高,并有相對成熟的多邊安全機制,但由于缺乏指導性、全局性、包容性強的安全理念,導致其在國家戰略選擇上缺乏長遠眼光、全球眼光。21世紀以來,美歐多國作為北約成員國發動或參與了幾場局部戰爭,結果卻造成相關國家社會動蕩、恐怖襲擊頻發、歐債危機等國際治理難題,導致歐盟離心力上升。特別是2016年歐洲難民潮引發的矛盾和美國大選顯示出的社會分化,表明維護國內安全與社會政治穩定同樣成為歐美發達國家的要務和難題。
習近平主席指出,安全應該是普遍的。不能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一部分國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國家不安全,更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
安全應該是平等的。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利,也都有維護地區安全的責任。任何國家都不應該謀求壟斷地區安全事務,侵害其他國家正當權益。
安全應該是包容的。應該把亞洲多樣性和各國的差異性轉化為促進地區安全合作的活力和動力,恪守尊重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等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并照顧各方合理安全關切。強化針對第三方的軍事同盟不利于維護地區共同安全。
第二,綜合原則。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亞洲安全問題極為復雜,既有熱點敏感問題又有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環境安全、網絡安全、能源資源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帶來的挑戰明顯上升,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安全問題的內涵和外延都在進一步拓展。
可持續安全觀涉及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兩大領域。這些安全問題導致許多國家的安全感下降、許多民眾的不安全感上升,局部地區甚至長期陷入戰亂和沖突。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不能無視這一令人擔憂的局面,世界應向何處去成為各國人民共同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應該通盤考慮亞洲安全問題的歷史經緯和現實狀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協調推進地區安全治理。既要著力解決當前突出的地區安全問題,又要統籌謀劃如何應對各類潛在的安全威脅,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對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這“三股勢力”,必須采取零容忍態度,加強國際和地區合作,加大打擊力度,使本地區人民都能夠在安寧祥和的土地上幸福生活。
根據2019年3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新疆的反恐去極端化斗爭與人權保障白皮書》,“自2014年以來,新疆打掉暴恐團伙1588個,抓獲暴恐人員12995人,繳獲爆炸裝置2052枚,查處非法宗教活動4858起、涉及30645人,收繳非法宗教宣傳品345229件。”中國在維護可持續安全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第三,合作原則。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要通過坦誠深入的對話溝通,增進戰略互信,減少相互猜疑,求同化異、和睦相處。要著眼各國共同安全利益,從低敏感領域入手,積極培育合作應對安全挑戰的意識,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要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對以鄰為壑、損人利己。
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亞洲的事情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辦,亞洲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處理,亞洲的安全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亞洲人民有能力、有智慧通過加強合作來實現亞洲和平穩定。
亞洲是開放的亞洲。亞洲國家在加強自身合作的同時,要堅定致力于同其他地區國家、其他地區和國際組織的合作,歡迎各方為亞洲安全和合作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努力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第四,可持續原則。要發展和安全并重以實現持久安全。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貧瘠的土地上長不成和平的大樹,連天的烽火中結不出發展的碩果。對亞洲大多數國家來說,發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決地區安全問題的“總鑰匙”。
要建造經得起風雨考驗的亞洲安全大廈,就應該聚焦發展主題,積極改善民生,縮小貧富差距,不斷夯實安全的根基。要推動共同發展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努力形成區域經濟合作和安全合作良性互動、齊頭并進的大好局面,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
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海宣言——加強對話、信任與協作,共建和平、穩定與合作的新亞洲》中,聲明的第一條明確指出,我們認為,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安全的涵義已演變為一個綜合概念,安全的跨國性、綜合性和聯動性日益突出。本地區各國不僅利益與共,而且安危與共。任何一國在安全問題面前都難以獨善其身。各國應在迄今已達成共識基礎上,謀求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這是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取得的最重要的共識,具有劃時代意義。
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是當代中國根據國內國際安全形勢發展變化、站在構建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繼承和發展。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
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他指出,面向未來,我們要對話協商、共擔責任,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理念,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深化雙邊和多邊協作,促進不同安全機制間協調包容、互補合作,不這邊搭臺、那邊拆臺,實現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這些重要思想,有力提高了中國外交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發展,也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重要貢獻。
同時,中國的發展也將為世界各國發展帶來更多更大的機遇和紅利。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主旨演講。他指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著眼于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這體現了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發展自由貿易的一貫立場,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實際行動。這屆進口博覽會以“新時代,共享未來”為主題,就是要歡迎各國朋友,把握新時代中國發展機遇,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實現共同繁榮進步。共有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展覽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超過40萬名境內外采購商到會洽談采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1.7萬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超過1.2萬億美元。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預計到2022年前,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游將達到7億人次。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是中國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也是一次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國際盛會。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題為《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他指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項目落地生根,首屆高峰論壇的各項成果順利落實,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聯合國、東盟、非盟、歐盟、歐亞經濟聯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發展和合作規劃對接,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從亞歐大陸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事實證明,共建“一帶一路”不僅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為中國開放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4月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閉幕后,習近平主席會見中外記者,介紹圓桌峰會情況和主要成果,他指出:“這是中國第二次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同首屆論壇相比,本屆論壇規模更大、內容更豐富、參與國家更多、成果更豐碩。高峰論壇期間,我們舉行了開幕式,召開了高級別會議,舉辦了12場分論壇和一場企業家大會,來自150多個國家的各界代表參加。今天,來自38個國家的領導人和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人在這里舉行了領導人圓桌峰會。”
這次高峰論壇的主題是“共建‘一帶一路’、開創美好未來”。圓桌峰會上,與會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圍繞“推進互聯互通,挖掘增長新動力”“加強政策對接,打造更緊密伙伴關系”“推動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落實聯合國2030年議程”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完善了合作理念,明確了合作重點,強化了合作機制,就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達成了廣泛共識。這些共識反映在圓桌峰會一致通過的聯合公報中,將成為今后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主席指出,未來5年中國將邀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政黨、智庫、民間組織等1萬名代表來華交流,同時將繼續實施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等。這為其他國家提供了直接學習中國
經濟發展和治國理政成功經驗的重要機遇。
習近平主席強調,要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游、衛生、考古等各個領域的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推動“一帶一路”“文明之路”建設的一次積極嘗試。我們要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我們期待這次文明對話的盛會將進一步豐富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理念,譜寫“一帶一路”合作新的篇章。
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他指出,2018年,中國國內居民出境超過1.6億人次,入境游客超過1.4億人次,這是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力量。中國愿同各國實施亞洲旅游促進計劃,為促進亞洲經濟發展、增進亞洲人民友誼貢獻更大力量。
2019年6月15日,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五次峰會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舉行。習近平主席出席峰會并發表題為《攜手開創亞洲安全和發展新局面》的重要講話。他指出:“亞信成立27年來,致力于增進各國互信和協作,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為促進亞洲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亞信上海峰會上,我提出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倡議探索符合亞洲特點和各國共同利益的安全和發展道路,得到各方積極響應。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深化各領域合作,推動亞信進程不斷邁上新臺階。”
習近平主席強調:“亞洲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同時面臨政治互信不足、經濟發展不平衡、安全和治理問題突出等共同挑戰。2015年,我提出構筑亞洲命運共同體倡議。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既定目標,共迎機遇、共對挑戰,攜手開創亞洲安全和發展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即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以“十個堅持”為總體框架和核心要義,即:堅持以維護黨中央權威為統領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增強戰略自信,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持以對外工作優良傳統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為方向塑造中國外交獨特風范。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外交思想,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良好外部條件。
三、當前中國外交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正確歷史觀,就是不僅要看現在國際形勢什么樣,而且要端起歷史望遠鏡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正確大局觀,就是不僅要看到現象和細節怎么樣,而且要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總總、紛紜多變的國際亂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正確角色觀,就是不僅要冷靜分析各種國際現象,而且要把自己擺進去,在我國同世界的關系中看問題,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制定我國對外方針政策。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對外工作具備很多國際有利條件。
當前國際安全格局正在發生冷戰結束以來最深刻復雜的變化,很多原有矛盾沒有解決,新的矛盾明顯增多。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蕩中收獲穩定。面對這種局面,沉溺于冷戰思維,搞弱肉強食、窮兵黷武和對立對抗,有違時代潮流,只會加劇安全困境。中國主張各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共同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這是中國在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領域對世界貢獻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自從習近平主席提出可持續安全觀以來,這一理念已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可以相信,在不同國家間安全對話與全球復雜安全問題處理過程中,可持續安全觀會得到更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認同與支持,成為21世紀維護國際安全與世界和平的重要思想指導和行為準則。中國積極倡導可持續安全觀,展現了國際安全維護者、共同發展促進者、國際體系建設者形象,并將與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走出共建、共享、共贏、共護的安全新路。
有效降低安全成本,實現持久和平,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可持續安全觀的核心價值。因此,如果世界各國能就共同、綜合、合作和可持續安全達成共識,就會極大降低各國的安全成本,增進各國共同的安全利益。這就需要進一步推動可持續安全觀得到各國廣泛認同,并形成相關政策,付諸實際行動,進而促進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的解決。
當今世界面臨的安全挑戰復雜多樣,很多問題需要各國攜手應對。各國應尋求安全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既讓自己安全,也讓別人安全,共同應對各種安全問題和挑戰。中國主張超越零和思維,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通過對話溝通增進互信。這是可持續安全觀在處理國家間爭議時的意義所在。例如,有關領土領海的爭議,有國家認為解決方式就是弱肉強食,實力決定一切。但問題是,通過強力方式拿回領土后,如果對方強大了,國家之間又會因為這些領土爭議再次發生沖突或戰爭。因此,有關各國在處理領土爭端、海洋權益爭端的時候,應當依據可持續安全觀,通過和平對話協商解決。如果一時解決不了,雙方也可建立危機防控機制。但這必須是雙方的共同意愿,而不能是一廂情愿。可持續安全觀不僅主張加強國際合作,而且重視消除世界不安全因素產生的經濟與社會根源,強調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尊重多元文明與不同宗教,加強民族團結,反對強權政治,努力消除各種安全隱患。
21世紀的人類社會不能再把叢林法則視為天經地義,不能借口確保本國安全而損害別國安全。那是一種不文明的、落后的思維方式,容易導致野蠻的征服與暴力行為,因而實際上并無安全可言。人類社會在維護自身安全方面的文明進步,應當體現在文明、理性、包容的安全理念與實踐探索上。可持續安全觀是一個開放、發展的安全理念。世界各國都可以思考如何根據本國國情、本地區情況和世界局勢來發展和運用這一理念,更好構建持續安全的發展環境,使地球成為和平發展的人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