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亚洲综合小说网-pornohd365|www.mxrhmy.com

服務熱線:
010-88696946
主頁 > 專題資訊 > 專家看點 >
分享到:

賀文萍:“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機遇、成果與挑戰

2019-07-08 09:26
打印
收藏
賀文萍: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機遇、成果與挑戰 一、一帶一路倡議:從1.0版到2.0版,從中國倡議到國際公共產品 一帶是指陸上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 經濟 帶。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
正文內容

賀文萍:“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機遇、成果與挑戰

 


 

                            
  •   一、“一帶一路”倡議:從1.0版到2.0版,從“中國倡議”到“國際公共產品”
     
      “一帶”是指陸上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經濟帶”。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一路”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是要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5年多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影響力日益擴大。
     
      “一帶一路”倡議從1.0版走向2.0版,從65國走向全世界。在最早的“一帶一路”倡議的設想中,“一帶一路”經過的國家有65個(包括中國),在西亞北非地區有16個國家,但非洲國家只有埃及參與其中。經過5年多的發展,參與國家的范圍從最早的這65個國家擴大到了全世界。
     
      “一帶一路”概念外延不斷擴大。我們回顧一下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剛剛提出來的時候,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就曾經提出,65個國家參與“一帶一路”不太充分,應該是“一帶一路”+“一洲”(非洲)。現在,“一帶一路”已經進入發展新階段,成為一個面向全球的倡議。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國家已經有100多個,包括拉丁美洲、非洲、澳大利亞等地區。“一帶一路”概念內涵上也在擴大。第二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提出很多的新的理念,包括建設綠色的“一帶一路”、廉潔的“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倡議從1.0版本走向2.0版本,還從“中國倡議”走向了“國際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得到了國際上的強烈響應,特別是聯合國層面。“一帶一路”倡議被寫入聯合國多個決議中,被認為是有利于聯合國2015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實現的重要倡議。習近平主席說,“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要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倡議從1.0版本走向2.0版本,從有些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歡迎并積極參與,在這個過程中的一個節點事件是2017年5月召開的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聯合國秘書長、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等3位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高峰論壇,由此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已經面向全世界了。兩年之后的2019年4月25到27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一次有更多的國家前來參與,一共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和90多個國際組織的近5000名外賓參加。不僅有領導人圓桌峰會,還舉辦了12場分論壇、企業家大會、高級別會議等,議程緊湊、討論內容豐富。習近平主席出席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全程主持領導人圓桌峰會,宣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理念。
     
      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理念也在不斷豐富。和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一樣,現在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邁向高質量發展。中國十分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有句中國俗語“要想富先修路”,“一帶一路”也強調基礎設施建設,而基礎設施建設也為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現在,一個新的理念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也走向了世界,那就是“要繁榮先聯通”,只有做到互聯互通,才能使經濟走向繁榮之路。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指出:“共建‘一帶一路’,關鍵是互聯互通。我們應該構建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實現共同發展繁榮。”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連續兩屆參會,他感慨地說:“‘一帶一路’長大了!從一個孩童長成大人了。”“長大”,意味著朋友圈變大了,也意味著理念更加豐富、更加與時俱進。例如,沿著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正在從高大上的硬設施建設為主,轉向更多“小而美”的民生項目。綠色、透明、健康、廉潔、可持續發展……成為本屆論壇的熱點詞匯和重要理念。而分論壇數量擴大到12場,比2017年第一屆論壇增加了1倍。除了首屆原有的“五通”和“智庫交流”六個主題外,新增廉潔、數字、綠色、創新、境外經貿合作區以及地方合作等主題,印證著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行穩致遠。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共建“一帶一路”開創美好未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首屆高峰論壇達成的279項具體成果,已全部按計劃完成;中國政府已同126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作為中國2019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這屆論壇達成6大類283項務實成果,簽署640多億美元合作協議,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從“大寫意”邁向“工筆畫”的里程碑,為全球經濟增長開辟更多空間,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
     
      二、“一帶一路”倡議:有利于中國和世界
     
      “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一些國家,像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以后,每天高喊的口號都是“美國第一”“美國優先”,不考慮其他國家,這是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對于個體來說是自私自利,對于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來說也不是一個好消息。“一帶一路”倡議既有利于中國自身發展,同時也有利于世界。
     
      “一帶一路”倡議如何有利于中國呢?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推動中國對外投資模式的多元化。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世界銀行2017年公布的2015年全球各大洲和主要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占比數據來看,美國仍雄踞榜首,占全球GDP的24.32%,但比例是在縮水的,過去甚至高達30%以上。中國位居第二名,占比為14.84%,雖然與美國還有一定差距,但領先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將近9個百分點。日本的占比為5.91%。我們并沒有討論人均GDP,人均GDP我們還落后日本較多,所以我們仍然是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事實。但是我們對于世界經濟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一個美國新媒體網站利用世界銀行預測數據制作的圖表顯示,2017年至2019年間,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仍將高居第一,達35.2%;而美國的貢獻預計為17.9%;排在第三的是印度,8.6%;整個歐元區是7.9%。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為什么現在講“亞洲世紀”。對于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排在前10名的很多是亞洲國家,比如第一位是中國,第三位是印度,第五位是印度尼西亞,第六位是韓國,第十位是土耳其。
     
      同時,中國還是第一大外匯儲備國,2014年6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幾乎接近4萬億美元。這些外匯儲備,過去我們很多是用于購買美國的國債。自從2008年始自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世界經濟危機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加之特朗普政府具有巨大不確定性外交政策的影響,這使得中國以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將外匯儲備進行多元化投資,不全都壓在美國國債市場上。這就推動了我國對外投資模式的多元化。
     
      第二,加快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國企業國際化水平。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但是“走出去”仍在路上,不可能說已經是一個完成時,它需要進一步發展的推動力,不斷“走出去”,還要“走得進”“走得穩”“走得深”。而且“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不但有國企,還要有民營企業;不但有大企業,還要有中小微企業。現在,中國企業的步伐要邁得更大、走得更遠。所以,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中國企業也呼喚這樣一個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的倡議。
     
      第三,推動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對接。中國是全球制造業大國,但我們不能永遠只有“中國制造”,我們還要成為“中國智造”,要在產業結構上不斷向價值產業鏈的高端前進。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向更高的方面前進,另一方面也需要轉移富余的產能。比如,推動非洲的工業化進程,加強中非產能合作。
     
      第四,分享中國的發展經驗和發展成果。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在人類歷史上都是一個奇跡。在短短的40年里,中國從一個相對落后的工業化嚴重不足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工業化強國、制造業強國;人均GDP從改革開放前的156美元到現在的近一萬美元。我們要分享的經驗,不僅有工業化的經驗、鄉鎮企業發展的經驗、經貿合作區的經驗等,也有農業發展的經驗,甚至從減貧、經濟發展等純經濟領域不斷延伸到治國理政方面的經驗,比如反腐敗等。因為很多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和我們相似的挑戰,所以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可以實現發展經驗和發展成果的分享。這個過程也是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形象地講,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現在,我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之下要解決“挨罵”的問題。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我們通過分享發展經驗、發展成果,講好中國故事,建立中國版本的話語體系,提升國際話語權,解決在國際輿論上長期處于被動的狀態。
     
      在國際層面,“一帶一路”倡議能夠促進亞非歐三大陸之間的互聯互通,推動多邊貿易和投資發展以及世界經濟的復蘇。世界經濟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對各國的經濟發展都不是一件好事,需要一個大推動把世界經濟激活,而“一帶一路”就是這樣一個大手筆。因此,聯合國的各個機構和組織都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
     
      另外,現在國際上存在兩種思潮:一種是自由貿易,提倡自由貿易;另外一種是保護主義,實行關稅壁壘,動輒提高關稅以保住自己的市場。“一帶一路”倡導的是包容性的新型全球化。然而“去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我們可以看出這兩種發展理念、兩種全球觀的分野。“一帶一路”倡議代表的是自由貿易,并要繼續推動全球化進程。
     
      從以上這些維度來看,“一帶一路”倡議是既有利于中國,也有利于世界的。
     
      “一帶一路”推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投資和開放。從開放的內涵上來講,從“引進來”轉向“走出去”,“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從開放的廣度上來講,為發展中國西部地區,實施向西、向南開放的戰略,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從開放的深度上來講,順應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實現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基于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發展成就。現在,我國是世界上128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還是全球第二投資大國。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17世界投資報告》顯示,中國2016年對外投資飆升44%,達1830億美元,從第五躍居全球第二,比吸引外資多36%。特別是我國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最大投資國,投資額是排名第二位國家的3倍。另外,我國在2010年就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當前,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時,中國經濟結構處于調整時期,一些產業產能過剩,如:鋼鐵、電解鋁、水泥、鐵合金等。這些產能要向下游轉移,這種轉移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過程。
     
      “一帶一路”有助于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為各國和世界經濟增長開辟更多空間。世界經濟處在緩慢恢復過程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擁有近14億人消費市場的中國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推動世界的增長。2018年11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具有里程碑意義,中國現在不僅有出口也有進口,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這是一個轉型。我們在世界上推動互聯互通的建設,加大對外投資的步伐,推動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各國和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更多空間。第二,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新思路。在共建“一帶一路”中,我們提出許多關鍵理念,如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第三,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踐行相互
     
      三、“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機遇與成果
     
      第一,“一帶一路”建設給各國及中國企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比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參與國的需求旺盛,但資金缺口非常大。中國可以提供融資支持,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百年夢想有了一個實現的機會。中國政府的強力支持以及中國過去40多年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果和經驗是保證和動力。同時,中國經濟轉型(從貿易到投資驅動)的需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參與國家發展的需要相互對接和契合,這也是我們的歷史機遇。為此,還有很多機制的支持與保障,既有“中非合作論壇”等現存機制,也有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新機制。
     
      “一帶一路”建設在“五通”領域均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涉及八大方面。一是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與沿線各國和地區在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和通信干線網絡三個方面加強合作。二是提升經貿合作水平。在機械設備、機電產品、高科技產品、能源資源產品、農產品等方面,與沿線各國和地區開展投資與貿易領域的廣泛合作。進一步創新貿易方式,不斷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三是拓展產業投資合作。鼓勵和引導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興業,合作建設產業園區,設立研發中心,提升產業層次,增加當地就業,壯大企業實力。四是深化能源資源生產、運輸和加工等多環節合作,加強能效和新能源開發等領域的合作,提升能源資源深加工能力。五是拓展金融合作領域。中國將加快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加強雙邊政策資金的合作,發揮好社會資金的主力軍作用。繼續擴大雙邊本幣互換的規模和擴大貿易本幣的結算。六是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與沿線國家和地區聯合打造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產品。七是加強生態環境合作,建立健全有效對話機制和聯動機制,規劃實施一批各方共同參與的重大項目,統籌推進區域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八是積極推進海上合作。深化農業漁業互聯互通、海洋環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災減災等領域的合作,以海水養殖、海洋漁業加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藥、環保和海上旅游等產業為重點,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經濟示范區、海洋合作科技園、境外經貿合作區和海洋人才培訓基地。
     
      第二,基礎設施領域發展機遇。基礎設施是“一帶一路”建設中一個比較突出的領域。基礎設施奠定了經濟發展的基石。投資基礎設施,短期可創造就業、增加需求,長期來說也能促進經濟增長。發達國家基礎設施老舊,仍有投資機會。而真正好的投資機會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增加0.7美元的進口,其中0.35美元來自發達國家。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將增加發達國家的出口,為其創造結構性改革空間。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企業具有強大優勢。在過去的40年里,中國企業發展速度非常快。2000年福布斯全球500強企業中只有10家中國公司,其中9家為國有企業。2017年,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107家為中國公司,其中75家為國有企業。其中,建筑行業更加一枝獨秀,2017年全球最大的10家建筑公司中有7家為中國公司。2018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有120家為中國企業。中國公司“走出去”具有競標優勢,比如工期短、標價低、質量過硬、管理嚴格、工作紀律嚴明等。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是打造六大經濟走廊。這些走廊,不僅僅是一條條路,而是通過這一條條路逐漸形成相關服務的產業集群,通過產業集聚和輻射效應形成建筑、通訊、冶金、物流、能源、旅游、金融等綜合發展的經濟走廊。
     
      第三,“一帶一路”推動貿易規模持續擴大。2013-2018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增速,在中國貨物貿易總額中的占比達到27.4%。其中,2018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6.4%。中國與沿線國家服務貿易由小到大、穩步發展。2017年,中國與沿線國家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達977.6億美元,同比增長18.4%,占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的14.1%,比2016年提高1.6個百分點。世界銀行研究組分析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71個潛在參與國的貿易影響,發現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使參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加4.1%。
     
      第四,“一帶一路”打造共建合作的融資平臺。由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自2016年開業以來,業務發展迅速并得到國際社會廣泛信任和認可。截至2018年底,亞投行已從最初57個創始成員,發展到遍布各大洲的93個成員;累計批準貸款75億美元,撬動其他投資近400億美元,已批準的35個項目覆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阿曼、土耳其、埃及等13個國家。2014年11月,中國政府宣布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并于2017年5月向該基金增資1000億人民幣。截至2018年底,絲路基金協議投資金額約110億美元,實際出資金額約77億美元,并出資20億美元設立了中哈產能合作基金。
     
      第五,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領域。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愿者服務、旅游等,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中國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與24個沿線國家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2017年沿線國家3.87萬人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占獎學金生總數的66.0%。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分別設立共建“一帶一路”相關獎學金。在54個沿線國家設有孔子學院153個、孔子課堂149個。中國科學院在沿線國家設立碩士、博士生獎學金和科技培訓班,已培訓5000人次。
     
      總而言之,缺乏資金、技術和經驗,是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發展瓶頸,尤其在制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特別突出。而中國在基建、高鐵、核電、文化、旅游、貿易、金融等領域有充足的資金、有領先的技術手段、有豐富的建設經驗、更有低廉的價格成本。因此,中國國內相關行業及企業應該抓住“一帶一路”帶來的重要發展機遇,通過與政府合作,通過對外貿易和跨境并購等增加企業盈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四、“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面臨的挑戰
     
      “一帶一路”倡議帶來很多發展機遇并取得了很多發展成果,但是同樣面臨很多的挑戰。
     
      第一個是國際環境和國際輿論的挑戰。美國、日本,甚至歐洲等發達國家對“一帶一路”存在著戰略質疑。他們總覺得動了他們的“奶酪”。如,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并提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意在遏制中國的發展。日本在外交上實行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其實,早在1997年,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提出了所謂的絲綢之路外交,他的初衷是為了保障日本能源來源的多元化,把中亞及高加索八國稱為“絲綢之路地區”,日本對中亞的外交逐漸被稱為“絲綢之路外交”。
     
      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大國認為“一帶一路”與他們的戰略有競爭關系。印度雖然加入了亞投行,并且是金磚國家的一員,但對“一帶一路”反應冷淡,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更是明確反對。因為自視為南亞地區領導者,不希望其他國家在該地區擴大影響力。莫迪政府提出的“季風計劃”旨在推進環印度洋地區各國加強合作,共同開發海洋資源,促進經貿往來等,被認為是針對中國的“海上絲路”計劃而提出的反制計劃。俄羅斯也有自己的“歐亞經濟聯盟”戰略,這是普京在2011年10月提出的,設想由原蘇聯共和國組成“歐亞聯盟”,建立一個類似歐盟的超國家聯合體,在歐洲和亞太地區間架起溝通與合作的橋梁,并成為世界格局中能與美國、歐盟、中國相抗衡的強大一極。該戰略與我們的“路上絲綢之路”建設存在許多重疊之處。
     
      一些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也有一種戒備和恐慌的心態。比如,擔心中國制成品是否會傾銷,擔心人口移民,等等。
     
      第二個是安全與政治風險的挑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些處于動亂和不穩定狀態,政局動蕩,政策變化,受到恐怖主義的威脅,等等。在政治穩定性上,有一些國家政局以及政府更替頻繁,政局動蕩,甚至爆發內戰、出現局部沖突。在政策穩定性上,有的國家對外資的政策、態度不穩定,國內的經濟、貨幣政策也一再變化。
     
      第三個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可持續和效益外溢的挑戰。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回報周期長。通過技術轉移,本土化經營,保證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與基礎設施相銜接的生產性工業化項目的發展,以最終實現解決當地人就業和提高人民的教育、醫療等實際生活水平等社會發展目標。我們經常講“要想富,先修路”,但現在也必須讓一些國家了解到“修了路,也未必自然就富”,要通過基礎設施聯通來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兩者互為作用,缺一不可。否則,光有一條路,并不能自動帶來繁榮和發展,如果自身不具備可持續增長的能力,久而久之,路也可能荒廢了。另外,我們還需要關注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發展以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第四個是貿易保護主義和金融體系脆弱的挑戰。一些國家針對中國產品頻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進出口手續繁瑣,一些中亞和非洲國家完成出口手續耗費的時間竟然需要數月之長。還有一些參與國家銀行不良貸款占比較高,匯率波動大,貨幣幣值波動變化較大,匯率風險不容忽視。
     
      第五個是中國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以及企業社會責任水平提高的挑戰。
     
      要做好國別研究。現在,“一帶一路”從大寫意進入到工筆畫的階段之后,我們強調的是,參與“一帶一路”的每一個國家都要做非常細致的發展戰略,包括研究政局變化、經濟發展風險、法律法規等。這些國別研究,不可能是大一統的,比如說中非合作。非洲只是一個大陸,但有54個國家,要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研究相關產業對接情況,才能把“一帶一路”項目真正做好。
     
      五、“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案例分析
     
      我在這里講兩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案例,一個是基礎設施方面的,一個是產業園區方面的,我選擇的是兩個非洲的項目。
     
      第一個案例是肯尼亞的蒙內鐵路(從東非最大港口蒙巴薩到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肯尼亞是“一帶一路”倡議1.0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唯一的支點國家。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肯尼亞期間,中肯簽署了關于蒙巴薩-內羅畢鐵路相關合作協議。2015年1月蒙內鐵路動工,全長480公里。2017年5月31日提前移交運營通車,造價38億美元。蒙內鐵路是肯尼亞百年來建設的首條新鐵路,是肯尼亞實現2030年國家發展愿景的“旗艦工程”。蒙內鐵路全線采用中國標準的標軌鐵路,設計客運時速120公里、貨運時速80公里,設計運力2500萬噸。蒙內鐵路是東非鐵路網的咽喉,也是東非次區域互聯互通重大項目。遠期規劃,連接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和南蘇丹等東非6國。東非次區域互聯互通規劃全長2700公里,預計總造價250億美元。
     
      蒙內鐵路給肯尼亞帶來了什么?它使得蒙巴薩到內羅畢兩地之間的運輸時間縮短4小時,物流成本降低40%,創造了4.6萬個就業崗位,推動肯尼亞經濟增長1.5%,培訓當地員工超過4.5萬人次。一條鐵路盤活了肯尼亞經濟,拉動了經濟增長,又創造了就業。同時,我們還帶動了蒙巴薩港口建設,拉動了人流和物流,也帶動了鐵路沿線的工業區、經貿區發展。
     
      第二個案例是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一帶一路”1.0版本就經過埃及。埃及地跨亞、非兩洲,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中國與埃及合作開發建設蘇伊士經貿合作區,這個經貿合作區也是“一帶一路”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的發展新階段的重要案例。
     
      “一帶一路”與埃及“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計劃完美對接。埃及政府2014年宣布,啟動“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計劃,把綿延190公里的運河沿岸建設成為全球性經濟區域,包括新運河項目及港口、物流、貿易區、工業園區等,使之成為溝通亞非的橋梁。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在蘇伊士運河走廊的區域里。2015年9月埃及總統塞西訪華時,中埃共同簽署了《中埃產能合作框架協議》,承諾將就產能合作深入開展磋商并確定首批重點合作項目清單。
     
      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具有區位優勢——位于埃及“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區的起始端,由天津泰達集團承建,所以也被稱為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這個合作區已經建設了近20年,其間盡管埃及政局起起伏伏,但經貿合作區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依然穩步發展。截至2017年6月,入駐企業65家(制造類企業32家、配套服務機構33家),吸引合作投資額近10億美元,解決當地就業3000多個。還有一些旗艦型大企業進入園區。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玻璃纖維生產商中國巨石集團2012年入駐合作區。該集團一期項目總投資2.23億美元,設計年產能8萬噸玻璃纖維,是目前中國在埃及投資金額最大、技術裝備最先進、建設速度最快的工業項目。該項目的投產,不僅有利于培育和帶動埃及國內復合材料工業的技術進步和快速發展,還將對當地擴大就業、提升管理水平、增加外匯收入、促進埃及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一帶一路”是一個偉大的倡議,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共建“一帶一路”是一項長期工程,是合作伙伴們共同的事業。

為你推薦

投標提示

為保證您能夠順利投標,請在投標或購買招標文件前向招標代理機構或招標人咨詢投標詳細要求,有關招標的具體要求及情況以招標代理機構或招標人的解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