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對此,我們將從文化自信的概念、問題和困惑、途徑和方法三個方面出發,深刻闡述“堅定文化自信”這一主題。
一、文化與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
我們經常使用文化這個概念,如茶文化、酒文化、中西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廣義上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指精神財富,如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科學、道德等。我們談文化自信時,主要是指狹義上的文化這個概念。文化的內容非常廣博,其核心是哲學,主要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個層面。我們談文化自信時,主要是在哲學的層面上談自信的問題。
自信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指的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度,或者說是我們對自己有一個正面的肯定的積極的評價,是我們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和信任。文化自信,指的是對自己的文化,包括文化傳統、文化現狀、文化發展,我們持有肯定、認同和贊賞的態度。
(二)文化自信的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段話點明了文化自信的三個層面: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二是對革命文化的自信;三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的是從上古時代一直到1840年,中華民族所創造的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是我們幾千年以來積淀的精神財富。為什么我們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自信?我們可以從六個方面來進行理解:
第一,從整體上講,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幾千年而不衰落的文明。人類文明起源時,出現了四大文明古國,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這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延續至今的就是我們中國,其他的文明都出現過斷裂、曲折、民族與文明的更迭和跳躍。因此,我們對自己的文明、文化,應該充滿著敬意。
第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極強的包容性。“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是我們古人所表達的對于天地萬物與思想的基本觀點,表現出了極強的包容性。我們的具體實踐也確實如此,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我們大量吸取了其他文明的內容、財富,如許多農作物、牲畜的引入,佛教在兩漢之際進入中國,伊斯蘭教、基督教也都傳入中國等等。當然,我們并不否定其他文明的包容性,但相較而言,中國文明的包容性是比較強的。
第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歷史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生、世界、社會之間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歷史為我們提供了智慧。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我們的歷史意識非常發達,特別重視歷史財富的積累、歷史智慧的挖掘。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其開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在《報任安書》里,他講到:“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司馬遷要研究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要看一下人和自然在歷史之中是如何展示出來的,又有什么內在的必然性和規律性,即“究天人之際”;還要把從黃帝到漢武帝這幾千年巨大的歷史變遷打通,用歷史變遷的規律性來指導我們的未來,即“通古今之變”;還要形成獨到的思想,在歷史上建立起自己的“一家之言”的地位、高度。“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反映出了司馬遷的偉大志向,也反映出了我們的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目的所在,更反映出了我們中國人深沉的歷史智慧。這種歷史智慧是我們應該好好保存下來、繼承下去的極為難得的思想財富,也正因這種歷史智慧,我們才有了后來的正史。
除了正史外,我們還專門研究典章制度史。中國人對典章制度非常重視。典章制度是用來規范社會時間和生活的,所以我們也要搞清楚典章制度的原由和變化。這樣,我們就可以從中觀察得失、借鑒優長、避免缺失。這個工作從唐代的杜佑便已經開始了。他撰寫的《通典》一書,再加上之后的九部研究典章制度的著作,被我們合稱為“十通”。對各個方面歷史的分門別類,反映出了我們廣闊的歷史眼光,深沉的歷史智慧,是我們文明、文化中獨到的財富。
第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多個深刻復雜的哲學理論體系。歷史講過程,哲學講思辨、學理、邏輯、推論以及對形而上的深刻把握和探索。從整體出發看中國文明,我們能發現很多哲學體系。它們都有自己的特色與價值,比如老子與莊子各是一個哲學體系,而老莊之間又是接續的,被統稱為道家學派;《易傳》是不同于老莊、儒家的哲學體系,講的是天地萬物之間的辯證關系;從印度傳入并中國化了的中國本土佛教也是極為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這三個哲學體系同世界上任何體系比較起來都是毫不遜色的,對世界、人生、社會的把握都是非常深刻的。
第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多個非常精深的技術操作體系。中醫有一個哲學體系,但更注重實踐操作。其理論體系我們大家都知道一二,是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在此基礎上,中醫要在技術上體現對人的生命過程的把握、修正、完善優化的過程,即通過“望聞問切”的方法判斷人體的狀況,如是健康還是有病,病在什么地方等等;通過經絡、氣血、津液來判斷人體的各種消長之勢;通過“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手法來糾正人體中不適合的出現偏差的地方;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特別注重操作,認為僅僅講理論是不夠的,理論一定要技術化、程序化,實現效果。所以,中醫是一個非常精微又非常博大的技術操作體系。
中國美食文化與其烹飪技巧也是一個技術操作體系。《舌尖上的中國》很好地表現了中國人是如何制作各種精美飲食的,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根據各地水土、物產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烹調手法,創作出美味可口、有利于健康的食品來。烹飪毫無疑問有比較復雜的操作過程,包括挑選食材、處理食材、選擇烹調方式等。這是一個發揮技術的過程,僅僅靠看書是不夠的。把握火候、用多少鹽油、火熱不熱……是沒辦法完全傳達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才能學好。
由此,我們也能發現獲得文化自信的途徑,即要通過技術把文化表現出來。如此,我們就可以獲得一種踏踏實實的文化自信。
第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藝術體系和審美精神。和西方的文化比起來,我們的審美精神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書法在西方和中國的地位是不同的,書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藝術。中國畫和油畫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油畫逼真、重視細部,中國畫重視意境,也就是畫所傳遞出來的情韻。中國畫以情韻來感染人,讓觀者同畫本身達到某種“一體化”,深深被畫所傳遞出來的意境感染。
結合上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我們應當能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從中獲得文化自信。
2.對革命文化的自信
革命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構建的文化,是以
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其最主要的是在軍事斗爭年代里面所形成的精神氣質、價值取向、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不同的奮斗時期,形成了不同的精神,比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的過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其內容也非常廣博。
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黃河大合唱》中的《保衛黃河》,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完成于抗日戰爭時期,表達了中華民族為自己的命運而抗爭、中國人不做亡國奴的精神狀態。“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中國人絕對不會去當亡國奴,為什么?因為我們有黃河,有巍峨的高山。我們在廣闊的自然環境中、在廣袤的國土上一定會抗爭到底,保衛黃河實際上就是保衛我們的家園。這首歌非常好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氣概以及一種群體的英雄風采。
我們的國歌——“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也是那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藝術表達。與我們今天的許多藝術表達的委婉、曲折不同的是,國歌是直抒胸臆的,把我們的思想、情感氣勢磅礴地表達出來。這便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文化,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國歌,這首歌就是要讓今天的我們、未來的中國人記住中華民族的那個艱危時刻,記住中華民族走向富強的過程。
毛澤東同志寫的《沁園春·雪》,我們大多數人都能背出幾句來: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首詞表達了革命者樂觀豪邁的革命熱情,飽含闊達豪邁之氣以及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我們今天的生活狀態已不同于那一時期,但我們要深刻理解他們創業的艱難,汲取革命精神、革命文化,更要把它傳承下去。
3.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指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后創造的各種各樣的文化成就。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相比,我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為博大、廣闊,因為我們正處在創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之中。
在文學領域,我們幾十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的這些成就,要獲得國際認可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既和我國的作者所達到的文學藝術高度有關,也和我們綜合國力的發展有關。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標志。未來,我們將會有更多作家得到國際認可。
在影視方面,我們也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成就,如《湄公河行動》《戰狼2》等影片,既有
經濟效益,又是非常好的正能量宣傳;《我不是藥神》,反映了我們今天普通人的思想道德狀態,歌頌了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在面對生活的艱難困苦時表現出來的初心與良心,反映了“草根階層”的正義,非常接地氣。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既要講正能量,也要講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曲折、艱難,表達生活的不易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任務之一,我們把這一部分真實呈現出來,也就更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這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個方面。
在科學領域,我們這些年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新世紀以來的成就非常可觀。我們經常談到的5G領域,華為毫無疑問是走在最前面的。在超級計算機的排名方面,大概八九年來,我們一直和美國爭奪第一名。在航天、材料技術等許多領域,我們都已進入了國際第一梯隊,甚至在少數領域處于領先的地步。這一系列成就代表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科學技術上的巨大進展。未來,我們的進展將更為可觀、更為燦爛。
二、堅定文化自信需要處理好四個問題
(一)文化自卑
文化自卑,就是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喪失了自信,看不起我們自己的文化,對我們自己的文化不太認同,其中有兩個較常見的例子:
其一,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就是對我們的
黨史、現代史乃至全部歷史上的正面的積極的人事物予以否定,不敢承認。這方面的例子是比較多的,這也是我們這幾年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原因之一。我們所有的英雄都被這些虛無主義者拿過來進行解構、顛覆、調侃、否定,進而導致英雄模范的喪失,這表達了一種深刻的文化自卑,否認了歷史真實的存在。歷史虛無主義是我們必須重視的一種錯誤思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
我們要明確,歷史虛無主義是歷史觀和文化觀的問題。正確的歷史觀和文化觀是肯定英雄,濃墨重彩地記錄英雄、塑造英雄,傳遞英雄的精神。我們要對歷史虛無主義這一錯誤思潮予以有力的批評。
其二,否定中醫。否定中醫也是文化自卑的一個體現。否定中醫的歷史淵源實際上非常遠,在晚清、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網絡逐漸發達之后,一批人就在網上批判中醫。現在否定中醫的主張包括:把中醫從國家的醫療體系里面驅趕出去、“廢醫驗藥”等等。其中,“廢醫驗藥”是指廢除中醫,但對中藥可以進行檢驗,實質上依舊是一種文化自卑的表現。因為中醫、中藥的現實價值是我們都可以體驗到的,與西醫不同并不代表不正確、沒實效。中、西醫在立場、觀點、方法上的不同,是由于不同的觀察問題的視角,兩者各有長短。讓中、西醫結合,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只是在目前的條件下存在一些困難,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
相較于正確和錯誤,最重要的應該是現實效果。從現實效果來看,中醫是非常明確的、毫無疑問的,是大家都有親身體驗到的。我們要肯定中醫是在漫長歷史過程中積淀起來的博大精深的體系,有其適用性,不應該否認中醫的真實合理,更要反對文化自卑的觀點。
(二)文化自大
與文化自卑對立的是,我們今天也出現了文化自大者,也就是夸大中國傳統文化或其中某個部分,說成是極具價值的、可以拯救世界的,更有甚者主張回到儒學時代,在政治上提出一些極為錯誤的觀點,如用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把儒學建構為國教等。這一系列表現都屬于文化自大。
最近在微信里流行的一篇文章稱,美利堅依靠“復制華夏”而立國,“整個的美國文明都是‘中國賜予’”。這一觀點反映了文化自大者的心態。美國文明的興起可能和中國古代文明有一定的間接關系,比如中國古代的一些典籍、思想曾傳到歐洲,影響了一些歐洲思想家,進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初期的思想家,但是說“整個的美國文明都是‘中國賜予’”就無法成立了。我們的古代文明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實際上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極大地釋放其功能是錯誤的,而這種文化自大的心態有時比文化自卑的危害還大,因為它會干擾社會認知、基本的歷史知識以及社會常識。
(三)文化軟實力不足
相對主觀方面,我們也存在著客觀上的問題,就是文化軟實力不足。我們非常注重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有比較大的投入,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整體上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文化軟實力不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歷史原因形成的“西強我弱”局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整個世界的文化場中,我們的影響力不如西方發達國家。這一基本事實是歷史形成的,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文化場域中的競爭、積累、轉變的過程來改變。
第二,我們在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中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和世界的接觸密切起來,但要想深刻理解其他國家的法律制度、文化、歷史、民俗等還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我們一些企業在海外的發展,有的取得很大成就,有的遭遇了一些曲折。這就是我們在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中存在的不適應的地方,我們正處在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中,這也決定了我們在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方面不可能一馬平川,我們需要正視歷史的發展規律,分析、研究、解決問題。
第三,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面的人才不足。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面的人才一般有兩個特征:一是應該是一名專業化的人才,二是要具有國際化的背景。我們人才不足的問題則表現在,有的人具有專業化知識,但其國際化背景方面弱一些;有的人對國際領域比較了解,但其專業化知識可能弱一些;也有兩者結合得比較好的人才,但就整體而言是不足的。這一問題可以通過進一步培養、發展人才和教育的改革來逐步解決,但也需要一個過程。
目前,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使我們文化軟實力不足的問題難以得到根本性的轉變。但是,這一問題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一點一滴的奮斗,一步步得到解決的。
(四)文化建設成就參差不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了國內文化建設成就參差不齊的幾個方面:一是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比如高鐵霸座、不注重公物保護、亂扔垃圾等問題;二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比如各種思潮自說自話,甚至發出了一些比較錯誤的聲音,存在誤導年輕人的問題;三是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目前我們正在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四是創新能力不夠強,存在許多沒有達到平均水平的弱項。我們文化建設領域的參差不齊,影響了一些人文化自信的心態,導致了不敢自信的問題。對于中外的文化建設方面,我們也要做到正視差距。
三、堅定文化自信的途徑和方法
(一)準確全面深入的認知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
我們對于傳統文化、我們今天的文化狀態、未來文化發展的前景,一定要有一個準確、全面、深入的認識。這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與前提。許多問題、困惑的產生就在于認識上的不準確、不全面、不深入,既包括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和錯誤,也包括對我們今天的文化狀態的把握上的不全面、不準確、不深入,還包括對文化發展前景的把握上的不準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1.傳統文化
我們一定要把傳統文化搞清楚,包括整體狀況、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演化過程。對此,我們也要充分理解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這兩個概念。
傳統文化是非常廣義的總和,囊括了我們在幾千年文明史中創造的各種各樣的文化財富、文化現象、文化類型,既有積極、正面的內容,也有消極的內容。所以,我們有必要先整體把握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而看到其中的優秀部分。我們可以把1840年以前的中華文明史理解成兩個階段:一是春秋之前,即邦國時代,夏、商、周三代的天子實際上就是各邦國的盟主;二是從春秋到1840年。在這兩個階段,中華民族都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但是,我們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兩個階段的文化也有許多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其一,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血緣宗法的社會結構基礎之上的。以血緣宗法為主導的社會關系,催生了社會等級制度,而在此基礎上也就形成了王權、皇權專制,即戰國時期是王權專制,戰國之后是皇權專制。以血緣宗法為主導的社會關系還會排擠其他的社會關系,如平等、自由的社會關系。
其二,建立在血緣宗法關系上的社會等級制度,導致了不同血緣集團的不同社會地位,并且這一地位是遺傳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魏晉的世族、寒門兩大集團。在春秋及春秋之前,這種社會等級制度便十分嚴格,其遺傳性也已十分明顯,如貴族內部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
其三,建立在血緣宗法關系和社會等級制度之上的就是皇權專制。任何開解、否定皇權專制的觀點都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思想便是王權、皇權專制的理論基礎。至于皇權和士大夫共治的觀點,那也是不成立的。在傳統的社會等級制度中,皇權和士大夫的社會地位是不同的,不可能存在平等關系。
血緣宗法關系、社會等級制度、皇權專制,都是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的,在服裝、飲食等方面,乃至倫理道德、哲學思想上都有體現。我們今天看傳統文化的這三個方面,都應當認識到其落后的性質、必須被淘汰的地位,但不能因此而認為包含其在內的傳統文化整體是沒有價值的。我們講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要看到它整體的特征,也要認清傳統文化對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的復雜影響。里面,這些東西有的時候還會攙雜在一起,他還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一些影響,對我們的工作會產生一些影響。傳統文化中的消極部分,和古代中國生產的不發達、社會文明水平的低下、制度建構的不完善,都是相關聯的。
2.優秀傳統文化
文學、藝術、醫學、建筑、倫理學、哲學等方面的光輝燦爛的成就,正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彩的部分,依舊值得我們今天繼續去挖掘。我們要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既存在于傳統文化的整體之中,又是傳統文化中具有一定獨立性的部分。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既有優秀的分子擺脫了一定的社會束縛創造出來的部分,也有他們在受到一定的社會束縛影響下創造出來的部分。因此,我們既要看到幾千年文明史中仁人志士的奮斗與創造,也要看到優秀傳統文化或多或少存在的歷史局限性。這些優秀傳統文化都值得我們今天加倍珍惜與保護。
3.歷史是進步的
我們今天的文化創新依舊在路上,這意味著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不可否認的巨大歷史成就,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空白或遺憾。在七十年的共和國歷史上,毫無疑問,我們取得的成就遠遠多過那些遺憾。要認識到,我們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燦爛的、輝煌的;不足、空白、缺失或遺憾是我們要通過未來的奮斗來一步步解決的。如此才是全面準確地把握了我們今天的文化狀態。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大都是在認識層面出現了偏差,尤其復古主義只看到了傳統文化的優秀層面,把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也理解成精華是錯誤的。
我們一定要看到歷史的進步性。怎么可能歷史沒有在進步、古人比我們今天還強呢?我們應該持一種歷史樂觀主義的態度,因為我們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才創造出了今天的成就。這不是對我們前人的否認,而恰恰是肯定。只有以此為基礎,我們才能講清楚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以及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所獨有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講清楚”就一定要建立在歷史發展、文明進步的眼光上,從而避免文化自卑或自大。這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一個基本認知前提。
(二)創造性地接續傳統是文化自信的必要條件
繼承好、接續好豐富、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文脈。我們今天這一代人有責任將民族的文脈傳給下一代,所以說,接續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也意味著準確理解和把握、全面有鑒別地吸取。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一個城市有自己的文脈、精神脈絡,我們一定要把它保存好,這就是接續傳統。我們到北京、上海、廣州、福建、拉薩、烏魯木齊等我國的每一個城市去,能看到不同的精神氣質,這就是城市地域、人民、歷史、風俗習慣等長期積淀的結果。這種長期積淀所形成的精神氣質就是城市的文脈,我們必須把文脈更好地保存下來、傳遞下去。文脈就是城市的人文特色,體現在建筑、風俗習慣等城市的方方面面。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談到保存城市文脈的問題,如在談到加強對西湖文化的保護時說到:“現在有的地方搞舊城拆遷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跡搞得蕩然無存,這是非常可惜的。作為省會城市,杭州應在保護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弘揚歷史文化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做得更好。”杭州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這個城市的文脈是什么?我們到西湖走一圈就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時光在杭州、在西湖的點滴積淀。在2015年的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還講到:“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古人講,‘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延綿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現在,很多建設行為表現出對歷史文化的無知和輕蔑,做了不少割斷歷史文脈的蠢事。”城市在漫長時光里積淀出來的精神氣質、人文氣質被高樓大廈、鋼筋混凝土的叢林消解掉,這是一種無知。
我們要接續好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明,城市應如此,行業亦如是。關于中醫,習近平總書記曾講到:“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這里的深入挖掘、繼承好就是接續好,我們要先理解、認識、學習,掌握好中醫藥的理論、技術,然后再談發展好。接續好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三)推進文化創新是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總部的演講中說到:“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就是說,我們接續優秀傳統文化,要在理解、認識、把握的基礎上創新、創造,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更好地適應我們這個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還曾說過:“中華民族是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民族。前面說到我國歷史上的發展和輝煌,同當時我國科技發明和創新密切相關。我國古代在天文歷法、數學、農學、醫學、地理學等眾多科技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發明創造同生產緊密結合,為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中華民族是一個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民族,我們的知識、古代的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固步自封的結果,所以創新是我們這個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的精神傳統。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個“新”就是創新。我們的《易傳》里面特別講到要新、要通、要變,都是在講創新。所以,創新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標識。我們今天仍然要創新,如何創新?要讓我們的文物、遺產、思想活起來,最重要的是和我們的社會、人民的生活結合,在我們當代社會生活中體現出來。如果體現不出來,怎么能說是活起來了,又何談“新”?所以,一定要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符合今天的社會結構,滿足新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古代,一個人一輩子看的書是有限的,因為他能得到的書就非常有限。今天我們有大量的書、爆炸式的信息,是看不過來的。因此,我們要探索、研究、設計、規劃,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的生活信息之中。
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和現代社會生活之間的整合點、結合點以及創新點,就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在物質文化資源方面,博物館就是一個比較好的結合點。當然,博物館也要適合我們今天的生活習慣,不要“高大上”,而要接地氣,要符合普通人的觀感。在思想文化方面,我們也要把優秀傳統文化和我們今天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我們今天如何去表達、傳承“孝”文化。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孝”是一個不太需要討論的理念,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但今天的形式和傳統要有所不同。我們今天很難做到傳統的“晨昏定省”,所以要采取更合適的方式來孝敬父母,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的表現形式,也是我們需要用心研究、探索的。
不僅是物質文化資源、思想文化,中醫藥的創新也是如此。我們現在講中、西醫結合的方向是對的,實際上還要面臨很多的阻力和障礙。這就需要我們從尊重中醫的操作程序、基本理論開始,循序漸進地推進中、西醫結合。所以,創新是一個需要用心的過程、需要探索的過程、需要實驗的過程。
(四)加強文化交流互鑒是文化自信的關鍵動力
文明的交流互鑒是必然的歷史過程,也是我們應該主動去做的事情。各個文明相互碰撞、尊重,從其他文明那里獲得有益的成分,推動自己文明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不要排斥、否定,而要接納、尊重和學習。
羅素說過:“不同文化的接觸曾是人類進步的路標。希臘曾經向埃及學習,羅馬曾經向希臘學習,阿拉伯曾經向羅馬學習,中世紀的歐洲曾經向阿拉伯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曾經向拜占廷學習。在那些情形之下,常常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這是講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的成果,今天仍是如此,我們想避開其他文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學習其他文明,加強自身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我們要繼承傳統,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面向世界是我們當代文化的創新成果,我們也要把這種成果弘揚、傳播出去。我們走出去的同時,還要引進來,即把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引進來,為我們所用。
文明交流、文明互鑒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就是2019年3月,習近平主席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法國總統馬克龍向習近平主席贈送了一本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目前這本書在世界上僅存兩本,一本由馬克龍總統送給了習近平主席,另外一本存在今天法國的阿瑟納爾圖書館。這本書的流傳過程就代表了文明的交流、互鑒,進入法國300年的《論語》已經影響了許多法國思想家。在文明交流、文明互鑒的過程中,我們也做到了“引進來”。通過一些傳教士,西方文明的科學知識也早早就進入了中國,像明末傳入中國的《幾何原本》等。在今天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更要努力推動文明交流、文明互鑒的過程。
最后,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為結束:“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