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亚洲综合小说网-pornohd365|www.mxrhmy.com

服務熱線:
010-88696946
主頁 > 專題資訊 > 專家看點 >
分享到:

施紅: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深刻內涵

2019-09-23 08:25
打印
收藏
施紅: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深刻內涵 關于發展,毛澤東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法則是發展生產,保障需要;鄧小平同志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江澤民同志
正文內容

施紅: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深刻內涵

 


 

                            
  •   關于發展,毛澤東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法則是發展生產,保障需要”;鄧小平同志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江澤民同志提出“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胡錦濤同志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于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會議指出,5年來,我們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會議還指出,我們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大局,把握規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產生深遠影響;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一、主要內容:新發展理念

     

      在講新發展理念之前,我們先學習一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為什么要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的論述。對于為什么要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根本上說,沒有扎扎實實的發展成果,沒有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空談理想信念,空談黨的領導,空談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空談思想道德建設,最終意識形態工作也難以取得好的成效。只要國內外大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要求。”

     

      對于實現什么樣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如果我們從發展的視角來梳理這五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會發現:創新是發展動力,協調是發展結構,綠色是發展形態,開放是發展路徑,共享是發展目的。

     

      (一)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顧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歷程,可以清楚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增速來看,1978-2007年我國經濟整體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到2008年開始出現下行趨勢。這時候,國家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推動經濟短期增長。但此后,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到2018年GDP增長6.6%,2019年上半年GDP增長6.3%。

     

      文稿插圖

     

      這是否說明我國經濟增速已經觸底呢?現在很難給出明確判斷,因為還有很大不確定性。這個不確定性,從國際上講,就是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那么,我國經濟未來走勢如何呢?這個是非常清晰的,我國經濟在觸底后將保持一個較長時間的中高速增長。

     

      面對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出現了明顯的持續回落,習近平總書記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三個特征,即:速度上,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上,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當前,中國經濟正經歷著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深刻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破解國企改革、民營經濟發展等難題,激發人的創新積極性,尤其是企業家、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同時,我們還要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當前,美國將華為等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進行打壓。這對于我們加快向創新驅動轉變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

     

      (二)協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出發,我們要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必然要求。比如,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無疑為國家整體發展提供了動力,奠定了基礎。

     

      協調發展涉及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在我國發展中,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為解決這一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在城鎮化進程中,由于大量青壯勞動力來到城市務工,農村出現了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經濟空心化和農村兒童留守化的問題。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激發農業農村活力,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此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如: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大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力度,等等。這些論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原則。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其中,最為關鍵是人才。我們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多多關注人的發展,注重提高人的積極性。通過大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讓人才引得回、留得住。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和實踐。

     

      (三)綠色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綠色發展是一種發展形態、發展理念,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比如,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京津冀綠色發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

     

      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這里明確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推進京津冀綠色發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努力實現城市與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北京城市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資源和人口承載力已經接近上限,出現了水資源匱乏、城市擁堵等一系列問題。通過疏解一些非首都功能,將一些產業轉移至天津、河北,既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又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面臨較為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也都在追求各自的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因此,在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要積極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方面形成更多的共識。

     

      (四)開放發展

     

      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一帶一路”。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又進一步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此,形成了“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幾年來,“一帶一路”成效顯著,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一帶一路”在陸地上建設六大經濟走廊,即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在海上建設三條藍色經濟通道,即中國-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藍色經濟通道、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這呈現出一個非常宏偉的框架。

     

      我國通過向西向海開發開放,形成沿海沿邊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把握陸地和海上區域合作的主動權,貫通陸海戰略大通道,與周邊國家結成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安全合作的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從而實現和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五)共享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那么,如何實現共享發展?就是要推進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共享發展最終就是要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此作出階段性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實現共享發展,構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分配格局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我們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比如,通過精準扶貧幫助絕對貧困人口脫貧。再比如,健全稅收體系,加大對高收入群體的稅收調節力度。

     

      二、基本內涵:七個堅持

     

      新發展理念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發展的問題,“七個堅持”則回答了怎么樣發展的問題。

     

      (一)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同時還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對于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黨的領導當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抓住了中心工作這個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開。我們看到黨中央就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這都體現了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根本立場,也就是人民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點,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

     

      我們在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中,要深入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比如,推進國企改革,妥善做好富余人員的分流安置工作。再比如,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強調的是人的城鎮化,其主要內容就是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涉及鄉村振興、人才引進、留守兒童等問題。這就是說,我們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目的就是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大局,把握規律。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及新常態。他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同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的三個特征。

     

      第一個特征,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過去多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近年來有了明顯的持續回落,呈現中高速增長,2019年上半年達到6.3%。從全球來看,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仍是一個較高的水平。

     

      第二個特征,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持續提升,2018年為52.2%,高于第二產業11.5個百分點。同時,服務化、高技術化、融合化、綠色化、國際化趨勢愈加明顯。從需求結構看,消費升級勢頭強勁,消費貢獻明顯增強,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6.2%,高于2017年同期18.6個百分點。

     

      第三個特征,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要素驅動階段,我們依靠生產要素低成本,推動經濟快速發展,但現在這種比較優勢已不復存在。比如,我國勞動力成本,也許較西方發達國家而言算是低的,但較東南亞一些發展中國家來說算是高的。投資驅動階段,我們通過大規模投資,促進生產,滿足人們消費需求。而現在,大量傳統產業市場需求已達到飽和,一個結構性問題也隨之出現:低端和中低端產品市場飽和,產能過剩,而高端和中高端產品緊缺,有的關鍵技術、高科技產品甚至不能自主生產,只能依靠進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一定要轉向創新驅動。

     

      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系統性闡述,提出“九大趨勢”。第一,從消費需求看,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第二,從投資需求看,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第三,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全球總需求不振,而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第四,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第五,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第六,從市場競爭特點看,已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第七,從資源環境約束看,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第八,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經濟增速放緩,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第九,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我們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四)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決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講的是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九大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注意,這兩個表述中有一點變化,就是“和”字變成了逗號。在黨的十九大表述中,逗號前講的是市場,逗號后講的是政府,這樣就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講得更加清楚、透徹。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首先市場要配置資源,其次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一個遞進關系。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受市場競爭和供求關系的影響,其價格與價值不可能完全一致,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而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正是通過市場價格的上下波動來實現的。由此,我們需要進行一系列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比如,2019年8月,央行推出LPR新政策——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這一改革,其實講的就是貸款利率市場化,也就是貸款利率“雙軌并一軌”的問題。新政策推出后,LPR改為報價行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點形成的方式計算生成。由此可見,LPR新政策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一項具體改革舉措。

     

      (五)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

     

      從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我們始終把這一改革置于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2016年1月4日人民日報刊載的文章《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有權威人士提出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改革,我們前面講到,這里不再展開。先來看,結構性。結構性涉及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為供需結構失衡。比如,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高科技產品的供不應求。這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再來看,供給側。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其中,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如經濟刺激政策。而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中長期調控,如“三去一降一補”,也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三大結構性的失衡,一個是實體經濟結構性的供給失衡,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失衡,三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的失衡。我們要以“三去一降一補”破解這三大結構性失衡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用改革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比如,降成本,就是降低企業稅費,涉及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放管服”改革等。由此可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從生產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隨著改革的深化而不斷的調整。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三去一降一補”。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破、立、降”。“破”,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立”,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積極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降”,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繼續清理涉企收費,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和整治力度,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鞏固、增強、提升、暢通”。“鞏固”,是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的成果。“增強”,是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這實際上就是增強企業活力。要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就要深化國企改革。要增強民營企業活力,一方面要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特別是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推進“放管服”改革,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升”,是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是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由此可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落腳在改革上。

     

      (六)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產生深遠影響。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際上,這一戰略目標就是以問題為導向提出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那么,怎么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換句話說,如何解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問題呢?黨的十九大報告給出明確答案。轉變發展方式,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優化經濟結構,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轉換增長動力,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七)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穩中求進,包括“穩”和“進”。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這理清了“穩”和“進”的關系,首先是穩,之后是進。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中,穩增長是排在第一位的。盡管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穩定的增長趨勢。為了保持穩增長,在供給側管理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同時在需求側管理上,擴大內需。比如,擴大農村市場,改造城市老舊小區,建設城鄉冷鏈物流等。

     

      堅持底線思維。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確要求。當前,我們做好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突出主線、守住底線、把握好度。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于為什么要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作出全面系統的論述,是我國經濟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

為你推薦

投標提示

為保證您能夠順利投標,請在投標或購買招標文件前向招標代理機構或招標人咨詢投標詳細要求,有關招標的具體要求及情況以招標代理機構或招標人的解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