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亚洲综合小说网-pornohd365|www.mxrhmy.com

服務熱線:
010-88696946
主頁 > 專題資訊 > 專家看點 >
分享到:

周宏春: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9-09-23 08:26
打印
收藏
周宏春: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什么是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生態,是自然界存在狀態;文明,是社會進步狀態。人是生態文明主體。人對自然界是
正文內容

周宏春: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一、什么是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生態,是自然界存在狀態;文明,是社會進步狀態。人是生態文明主體。人對自然界是有作用的,即創造了社會文明。實際上,人依賴自然而存在。依賴的是什么?從不同的角度看自然界,有自然資源和環境問題。很多人從資源角度對自然加以研究,比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等,都屬于自然資源范疇。人類最早為了生存,使用的自然資源包括樹上的果子等自然產物。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特別是工業化以后,人利用自然資源創造了巨大財富。但是也因為人開采礦產資源,對自然產生了破壞。國際上相關研究發現,在人類發展過程中,一些文明已經消失了。

     

      什么是生態文明的標志?主要包括天藍、地綠、水清和人的幸福感。從中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天空灰霾、河水污濁不是生態文明的狀態。第二,植被茂盛并不代表生態文明。從地質學角度看,中生代植被茂盛,但沒有歷史學家把這個時代看成是文明時代。換句話說,植被茂盛只是生態文明的表象,但是不是文明時代還取決于人,是需要人的行為文明的。這是生態和文明的關系。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式確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要建立健全的體系,二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好的原則,三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生態文明體系包括五個方面:一是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二是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三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四是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五是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好以下原則: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核;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是生態文明的宗旨要義;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這是生態文明的系統思想;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這是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這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擔當。

     

      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五點要求:一是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二是要全面推動綠色發展,三是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四是要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五是要提高環境治理水平。

     

      2019年1月,我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詳細分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其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來源有四個方面:一是優良的中華傳統文化,二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三是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共識,四是我們黨對實踐的探索和認識的升華。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核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05年提出的;其二,環境是民生的優先領域,這是從當前的實際出發的。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如果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是大多數人能夠實現的,那么生態良好就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因此,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就是從實際出發的。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思想再進一步細分,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從自然角度看,就是山水林田湖草;其二,從全球角度看,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原則包括:一是堅持發展與保護統一;二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三是堅持點面結合、長短結合;四是在經濟措施上堅持激勵與約束并舉;五是主動作為與國際合作結合,這一點主要是從應對氣候變化角度來看的。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什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建設生態文明有哪些制度安排?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自然資源資產損害賠償、自然資源資產生態補償、中央環保督察等制度。從現有制度的出臺看,自然資源部負責管理資源。資源開發中可能產生環境破壞、生態系統破壞等問題,誰來監督?這是生態環境部的職能。此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由自然資源部管理。上述每個部門都有生態文明建設上的任務,并且明確了目標,確定了不同階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

     

      這里我還要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做一些解釋。這句話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山”是有價值的,但是在經濟發展、人類文明的不同階段,人們的保護意愿是不同的。如果說金山銀山是短期的,那么綠水青山就是永久的,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三段論”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相對應來看,主要有三句話:第一,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第二,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第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如果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展開說,把它分成三個階段:登山前是平臺期,一般是經濟欠發達時期,這時人們認為綠水青山“不能當飯吃”,想要“砍柴燒”;登山中,由于餓怕了會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環境;到了山頂人們回過頭來看,發現山水的美輪美奐,于是想要采取可持續方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這對我國的現實意義是,在貧困地區,產業是基礎,但是產業發展不能走污染環境的道路,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要求。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重點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要取得重大進展。黨章指出,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我們要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兩方面討論生態文明推進的重點。

     

      (一)資源節約是環境保護的根本措施

     

      為什么要節約資源?古代中國人已經認識到地球上資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需求往往是無限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指出,2018年8月1日人類已經用完本年度可再生資源總量。因此,我們應該節約能源、資源、土地、水等一切可以節約的資源。當然,節約是有層次的。未來,我們還會提出“四倍躍進”。做資源集約,實際上是考慮怎樣做到事半功倍實現發展。第一個層次是節約,考慮要不要做;第二個層次是減少生產過程,優化生產工藝;第三個層次是把合適的材料用到合適的地方。

     

      我們對節能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化的。聯合國強調,節能是“第一能源”。當前,我國節能的重點領域包括工業、建筑、交通等方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長期指導方針。節約不僅是生活方式,更是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念。《荀子·天論》中就有“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的判斷。這是我們關于節約很早就有的說法。李商隱在《詠史》一詩中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因此,節約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理念,也是具體做法,要體現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新時代的工業節能與推進重點是什么?節能工作推進重點在兩頭。一是方向性問題。首先是思路決定出路。從總體情況看,我國單項技術和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并不大,有些還是國際領先的,但是綜合能效還有較大差距。也就是說,進行系統優化是我們一個大的方向。其次,對能源分級、分質利用。二是加強管理。一些企業建設能源管理中心,推廣先進實用技術,通過監測、優化等使能源效率得到迅速提高。

     

      怎樣實現建筑領域的綠色發展?在土地利用方面,要符合生態功能區規劃,依山傍水;在建筑樓宇方面,要有綠色建筑與東方特色;在建筑材料方面,要綜合利用,增強責任制;在生活環境方面,要天藍地綠水清、寧靜和諧美麗。同時,住宅、辦公樓的環境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看:一是溫度適宜,可以通過供暖、空調供熱來解決問題;二是濕度適宜,可以使用加濕器或者除濕解決問題;三是亮度適宜,可以通過照明調節解決問題;四是氣流,要通風;五是安靜條件,要降低噪聲。這是未來建筑物升級的方向。

     

      (二)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核心是變廢為寶。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格林美武漢分公司時,提出了要“變廢為寶”。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也非常關注資源綜合利用問題。實際上,循環經濟一端是廢物,另一端也是資源。也有人說,這些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資源綜合利用可以改善環境質量。比如,印染、紡織等排下來的水是臟的,但這些廢水又包含木質素和纖維素。那么,如何把它們提取出來變成資源,這個過程就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的原理是物質代謝、過程耦合、要素共享,具體表現形式是效仿食物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科學原理上主要有三種類型:從產業鏈角度看,上游廢物變下游原料;從空間角度看,可以形成廢物交換俱樂部,當然不同行業間也有不同表述,比如能源、化工、供熱、環境可以一體化;從園區布局看,便于廢物交換和資源共享。也就是說,物質可以循環、資源可以共享、服務可以循環,這是循環經濟的三種類型。

     

      (三)環境保護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是從源頭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是環境保護。環境保護分為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環境污染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從人們的直觀感受來說,就是天在變藍、水在變清、地在變綠、環境更宜居。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比如,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大氣十條”;2018年6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2015年4月2日,國務院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8年9月3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印發《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出臺《“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這些規劃、意見、行動方案都給當前工作指明了方向,規劃了重點。

     

      下面我們講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第一,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主要是對霧霾的防治。霧霾天氣的形成包括三方面原因:地勢問題,比如洼地;氣象條件,比如降水少、風速小、地表濕度高、逆溫層存在;污染物排放超過大氣稀釋容量。這三個條件碰到一起,就會形成霧霾天氣。霧霾防治的重點地區是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減少企業排放;大力推進散煤治理,整合不同熱源,進行智能化管理;調整貨車運輸結構;強化國土綠化;做好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

     

      從運輸結構調整來看,一是優化調整貨物運輸結構,包括從以公路運輸為主調整為以鐵路運輸為主、大力發展多種運輸方式的聯運。二是加快車船結構升級,包括大力淘汰老舊車輛、推進船舶更新升級;三是加快油品質量升級;四是強化移動原料污染防治,包括非道路運輸機械船舶污染防治和推動靠港船舶、飛機使用岸電。通過能源結構調整、運輸方式調整,改變運輸產生的污染問題。

     

      第二,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扎實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加快工業農業生活源和水生態系統整治,保障飲用水安全,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減少污染嚴重水體和不達標水體。具體來看要解決五大問題:一是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二是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三是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四是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五是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黑臭水體問題。黑臭水體怎么治理?可以采取生態方式、水處理廠以及化學法、物理法、生物法等方式治理,當然,最好的還是采用膜技術治理。但是,現在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排放的污水與地表水水質標準不一樣。因此,生態環境容量、水環境容量小的地區,水處理廠排出來的水必須提高標準,很多地方對此已經提出了要求,比如一些水源地上游的水處理廠排放出來的水必須提標。當然,還要考慮相互協調的問題,要對供水、排水、水處理以及中水利用等協調考慮。現在還有一些大城市在建設海綿城市,讓降下來的水滲到地下。

     

      第三,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解決土壤污染,核心是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水、空氣中的很多污染物最后會落到土地上,成為土壤的污染源。因此,凈土保衛戰提出了以下重點內容:一是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比如移土、用化學辦法改良、用生物辦法種草等;二是強化固體廢物的處理,特別是對有毒有害廢物的處理;三是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處理,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四是“無廢城市”建設,做好工業固體廢物、主要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城市垃圾的處理。

     

      如何建設“無廢城市”?首先要掌握“無廢城市”的概念。“無廢城市”,不是說這個城市沒有廢物,而是說這個城市里的廢物對人、對環境沒有明顯的不利影響。對于建設“無廢城市”,我提出了32個字:源頭減量、回收有網、轉運有序、綜合利用、無害處置、管理有方、大家動手、美麗城鄉。

     

      我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環保督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在《中國經濟時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持續深入地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文章中也提到了環保督察對經濟發展影響的問題。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因為一段時間以來,關于環保督察對經濟發展影響的爭論較多,有人認為環保督察對經濟增長沒有影響。我認為,環保督察對經濟發展是有影響的。需要討論的是,如何讓積極影響最大化、讓消極影響最小化。那么,環保督察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是什么?環保督察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可以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升級、資源綜合利用、環保產業技術進步。當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各地也有所不同:如果一個地方需要淘汰的落后產能和體量比新增產能和體量大,經濟增長速度會降低;如果一個地方高新技術產業多、新產業新業態多,經濟增長速度不僅不會降低還會提高。環保督察對經濟發展也會產生不利影響,當然,從頂層設計來看,中央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走樣問題:如“一刀切”關停企業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增大就業和社會穩定壓力;受“去煤化”影響,各地盲目推進冬季供暖“煤改氣”,導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迅速攀升,影響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禁止采沙”導致泥沙類建材價格大幅上漲,增加建筑成本;而如不疏浚長江、黃河的“地上河”段,一旦發生洪水就存在危害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隱患。當然,我們在調研過程中還碰到了一件聽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沒有道理的事情:有人說,在沿江、沿河地區,化工企業可以向內搬,但是這種說法并不科學。也就是說,即使它向內搬一公里,它的排放就達標了嗎?我們考核的指標標準是排放達標,而不是離河有多遠。總體來看,環保督察對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些地方在執行過程中不應異想天開拍腦袋、搞“一刀切”,要經過科學評估。

     

      第四,低碳發展與氣候變化應對。低碳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它的本質是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產業中包含很多內容:傳統能源應該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地利用,特別是要做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同時還要提高用電比重;發展可再生能源,現在新能源浪費率下降了,轉化率提高了;發展低碳服務業,解決好碳資產管理、碳排放權交易等問題。

     

      第五,山水林田湖草與生命共同體。無論是治理、保護,還是生態產品供應,都要有系統設計,從實際出發,不能什么都“一刀切”。有人和我討論這么一個問題,沙漠是不是都應該種成草?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無論是種樹還是種草,都需要水,但是有些地方就是沒有水,種一棵樹的成本非常高,這個情況怎么辦?我們必須提高森林草木覆蓋率嗎?實際上,荒漠本身也是一種自然狀態。我們是要尊重自然規律,還是必須多種草?這也需要從實際出發,經過科學認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經濟規律,才能真正建設好生態文明。

     

      與生命共同體有關的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另一個新的概念——生態產品。大自然提供的生態產品都包括什么?潔凈的空氣、干凈的水、藍天白云等。這種生態產品現在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人類投入了勞動的是不是也叫生態產品?比如農產品、林下經濟、水產品、海產品等,我認為高質量綠色有機產品都應該是生態產品類型。同時,利用生態產品還能發展當地經濟,包括發展旅游業、賣生態產品等。

     

      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時提出“四個一”: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這“四個一”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考慮的重點。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第一,污染防治要避免被傳統思路鎖定。環境污染防治要避免傳統思路,不能“穿老鞋、走老路”,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傳統防治技術思路是,將污染物的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現在我們要進行思路到技術、政策和制度上的創新。現在看來,垃圾處理成本越來越低。當然,我們還要避免污染治理的碎片化。治理碎片化的問題是什么?就是每塊治理都要投錢,如果我們把這個產業鏈連起來變成一個產品,這就是循環經濟的思路了。同時,還要有“水處理概念廠”,減少藥物投放量和能源消耗。以后,還可以把水處理廠作為一個景觀,讓大家旅游參觀。

     

      第二,工業化和城鎮化中的生態設計。生態設計可以在城市中,也可以在工業生產中。生態設計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包括:智慧城市、綠色城市、生態城市、緊湊城市、可持續城市;從建筑物角度來看還有很多認證,比如綠色認證、LED認證等指標體系。從工業上看,生態設計主要是解決減材、去毒、降碳問題:一是減少材料利用,二是減少有毒有害物質利用,三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第三,依靠科技創新建設生態文明。科技創新有很多內容,包括技術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煤炭為基礎能源,出現了蒸汽機、印刷術。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能源是電力,制造的核心是內燃機,出現了電報。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能源是新能源,出現了3D打印、物聯網。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創新,一是技術創新,二是建立大數據基礎。通過大數據基礎分析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部門要什么、推進什么、解決什么。為什么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大家已經明確,那么做什么、怎么做要從具體情況出發。現在,一些電商把農村和城市有機銜接起來,做有機食品從地頭到餐桌的溯源,這對生態產品消費非常有意義,也能改善農村落后面貌。

     

      第四,環保產業與循環經濟有機結合。例如,可以將城市污水處理、污泥產生沼氣等聯系起來,也可以將垃圾處理、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河道清淤等聯系起來,形成環保、新能源一體化產業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前面講到,應該把供水、排水、水處理、中水利用、城市防洪、海綿城市建設等相關因素都串起來,這樣一來既能減少中間交易成本,還能形成產品,形成產品以后就能掙錢。循環經濟是生產產品的,這樣就可以花更少的錢改善環境質量,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要點,用盡可能少的資金投入改善環境質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這是民生問題,也是未來非常需要的事情。

     

      第五,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環境是公共產品,當然需要政府。政府的作用是制定法律、法規、政策,進行監督檢查等。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按照市場規律推動經濟轉型,研發技術,把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發展的總體戰略。

     

      當然,企業建在什么地方有它的經濟規律。企業布局一般是靠原料、靠市場、靠企業。比如,礦產資源多的地方就能發展成資源型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很多城市建設了鋼廠,鋼材主要用于城市建設,工業余熱可以用于職工洗浴、供暖等。一個企業的原料可能是其他企業的中間產品,而它的產品可能也不是終端消費品,于是企業之間就形成了企業集群,企業靠在一起進入園區,可以減少中間產品的運輸,減少交易成本。與此相關的,在區域經濟中還有一個概念叫“梯度發展”。有很多產品不能進行遠程運輸,特別是水泥、建材等。現在,有些地方的農產品沒有辦法運輸出來,也是因為運輸成本太高。這是“梯度發展”的經濟規律,經濟規律的核心是價格問題。

     

      第六,形成生態文化與綠色消費風尚。前面說到政府、企業,當然還有公眾。公眾有兩個問題:一是社會氛圍,其中包括生態文化,比如節約、垃圾分類要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二是綠色消費。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需要在穿衣、飲食、居住、出行、旅游、物品使用上有節約意識,要有綠色消費意識。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要考慮到生態文明建設,核心是兩部分內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應該成為我們的意識,成為我們的行為自覺,也是生態自覺。

     

      今天我主要講了如何長期、持續、深入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一部分講了什么是生態文明;第二部分講了生態文明推進的重點,核心是兩大塊內容,即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第三部分講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復雜的事情要簡單地做,就是抓住本質;簡單的事情要重復地做,就是久久為功;重復的事情要創新地做,就是推陳出新;創新的事情要用心地做,這樣才能一枝獨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建設美麗中國,也要永續發展。永續發展涉及資源、經濟、社會三個方面,資源和環境屬于自然界,是可持續發展的基點和支柱,要協調好這些關系。

為你推薦

投標提示

為保證您能夠順利投標,請在投標或購買招標文件前向招標代理機構或招標人咨詢投標詳細要求,有關招標的具體要求及情況以招標代理機構或招標人的解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