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主講的題目是《小故事大道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入門》。經過十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但另一方面,大家也都注意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中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那么,怎么來解決這些問題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要在理論上把它弄清楚。
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很多問題,但是如果把它歸納起來,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問題:第一,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為什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怎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把這三大問題上升到哲學高度,那么,“什么是”解決的是本體論問題,“為什么”解決的是價值論問題,而“怎么辦”解決的則是方法論問題。下面我們就集中精力來解決這三大問題。
一、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從傳承主體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是由人類創造的。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技術、技藝,沒有“人”它是不可能傳承的,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人”。有人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兩種,一種是有傳承人的,一種是沒有傳承人的。我聽了以后覺得很奇怪,我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技術,是一種技藝,沒有人怎么傳承呢?那人說,比如妙峰山廟會就沒有傳承人,你看每天幾萬人上山,誰是傳承人?我說不對啊,北京妙峰山香火最旺的時候,一共有72檔花會,有舞龍的、舞獅的、踩高蹺的、劃旱船的,這些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啊,怎么會說沒有傳承人呢?更何況,他們還有一個頂層設計,也就是更高一級的組織機構,叫理事會,哪天哪個花會上,哪天哪個花會下,都是由這個組織機構決定的,怎么能說它沒有傳承人呢?所以大家要記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物不一樣,文物要保護的就是文物的本身,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保護,首先要保護的就是那個傳承人,因為沒有了人就沒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從傳承時限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具有悠久歷史,時間不足百年者不能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要具有百年以上歷史才能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在申報書當中是怎么體現的呢?是通過傳承譜系來體現的。也就是說,從傳承人算起,只要祖孫三代夠了百年,便可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么把傳承時限限定到百年呢?因為距今百年的時候,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國,此后再產生的文化很多都是中西合璧的,而不再是純粹的中國傳統文化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要保護的是一個民族最純粹的傳統文化基因,所以絕對不會有“轉基因”的東西,于是我們把它界定為百年,而且百年只是一個準入門檻,實際申報的項目都遠遠超過了百年。比如京劇,有著二三百年歷史;昆曲,有著三四百年歷史;木版年畫,宋代產生的,已有一千年歷史;四大傳統節日,漢代產生的,有兩千年歷史;更不用說鉆木取火,已有上萬年的歷史了。
現在大家還有一種誤解,比如相聲、京劇,是不是非遺?大伙兒說是。于是大家覺得只要唱京劇的,只要說相聲的,就都可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不是的。比如姜昆老師的相聲就不能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姜昆老師說的相聲遠遠不夠百年,頂多是四五十年的歷史。相反,如果我們要申報,就要申報郭德綱先生說的相聲,因為他說的都是傳統相聲,這樣的相聲遠遠超過百年歷史。
現在還有一種需要糾正的問題,就是現在很多人把創意產品都當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捏了“小佛爺”,明天捏了個“格格”說這個叫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為什么這么想呢?因為泥塑是非遺,所以他認為創新的泥塑也是非遺。對不對呢?不對,我們要的泥塑是傳統泥塑,比如鳳翔泥塑、山東泥塑,我們要的是祖先留下的遺產,而不是剛剛創作的“現產”。這一點必須重視。
第三,從傳承的形態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以活態形式傳承至今。那些歷史上確實存在,但并沒有以活態形式傳承至今的不能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大型實景演出“泰山封禪”,能不能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申報,歷史上確實有泰山封禪,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間它就斷了“香火”了。現在有誰知道“泰山封禪”的儀式是怎么舉行的?它有什么流程?沒有人知道,所以它不能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為什么一定要強調以活態的形式傳承至今呢?因為在人類文明的傳承過程當中,活態傳承是最靠譜的。有人說,通過文字記載的傳承也很靠譜啊!不一定,因為文字的記載永遠是簡約的。打一個比方,我是炒中國菜的傳承人,我要把中國菜的炒制方法傳給后人,讓他照著菜譜炒,比如炒個西紅柿炒雞蛋,他不一定炒得好。為什么?因為菜譜記載過于簡約,比如“蔥少許”“姜少許”“鹽少許”。但是如果是以師父帶徒弟的方式,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來教授,那么就可以直觀地看到“蔥少許”“鹽少許”“姜少許”是多少,這就是活態傳承的魅力。
有人說,我通過古物的模仿來傳承一種文明,沒有問題吧?有問題的,比如我們要仿做一個古代瓷器,如果只是照著樣子把它做下來,而最核心、最內在的東西,比如需要多高的火候,用什么泥做坯,釉是什么釉,這些東西都沒有人告訴你,你肯定做不了。所以,活態傳承是最靠譜的傳承,我們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
第四,從傳承的原生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那些已經被改編或改造過的,也不能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北京烤鴨有兩種,一種是燜灶烤鴨,一種是掛灶烤鴨,不管是哪一種,都是用果木枝來烤,因為只有用果木枝來烤才會有果木的香氣,如果你把它改成德國電烤爐了,這還是非遺嗎?肯定就不是了。也就是說,非遺強調的一定是原汁原味傳承至今,改造了就不是了。比如苗族舞蹈有一種跳法,四五十個人連成一個圈,跳圈舞,跳的時候人的手腳像捆在一起,一步一步地挪。從舞蹈的角度來講,它不好看。但是一個苗族男人告訴我,這個舞蹈起源于五千年前黃帝戰蚩尤。黃帝和蚩尤打仗,最后黃帝把蚩尤殺了,三天之后給蚩尤出殯,人們就是戴著手銬、腳鐐跳的舞。我一下知道了這個舞蹈的內涵。如果這個舞蹈不改編,我們就能知道五千年前苗族舞蹈的內涵,但是如果有人把它改編成霹靂舞了,我們就不知道了。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是原汁原味傳承至今。
第五,從傳承對象的品質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具有重要的歷史認識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和借鑒價值,沒有重要價值者不能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最優秀的文化精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因為它已經超過了百年,但并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非遺。那么,非遺和傳統文化是什么關系呢?用一句話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價值衡量之后的傳統文化。立一個標桿,合格了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合格就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六條,從傳承范圍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只存在于六大領域: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美術、傳統工藝技術、傳統儀式、傳統節日,除此之外都不是非遺。
綜上所述,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的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和借鑒價值的表演藝術類、工藝技術類和節日儀式類傳統文化事項。
二、為什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老師讓我們做一件事,我們通常會問做這件事有什么用。所謂有什么用,就是做這件事的價值是什么。當我們懂得了做這件事的價值,我們就會去認真做,而當不了解做這件事價值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應付差事。那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存在這個問題,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應該懂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我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概括為五大價值。
(一)歷史認識價值
所謂的歷史認識價值,是指在非遺幫助人類認識歷史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獨特價值。通過它能夠了解古代的技術、文化,可以說歷史認識價值是非遺最重要的價值。人類認識歷史,往往是從史書、典籍開始的,比如《史記》《漢書》,但是古代的典籍記載的往往是帝王史、政治史、軍事史、經濟史,而沒有記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細節。比如秦國軍隊的裝束是什么樣的,《史記》《漢書》當中肯定查不到。那么,是不是我們人類在認識自身歷史的過程當中,就已經走入絕境呢?不是的,我們還可以通過文物來認識。比如兵馬俑,兵馬俑并不是模具泛制出來的,而是根據真人一層一層雕塑出來的。怎么雕呢?古代有一種雕塑的方法叫盤條法,就是把泥做成泥條,然后一圈一圈地往上盤,盤得差不多的時候把它拍成形,再雕出一塊一塊的鎧甲。剛才我們說了,通過讀典籍我們不知道秦國軍隊的鎧甲是什么樣的,但是你通過秦始皇兵馬俑的鎧甲,我們就能大體了解你甲片是什么樣的,它怎么縫制上去的。因此,考古學的到來,為人類認識自身的歷史打開了第二個窗口。
但是考古學也有它的短板,它的記載是瞬間,而不可能記錄一個歷史的過程。比如大家都知道唐代宮廷音樂非常好聽,但是工尺譜只記載音高,不記載音的長短,因此同一個譜子,一百個人有一百個解讀,而不可能真正把古代的唱法還原。那么,通過考古能不能把古代宮廷音樂還原出來呢?后來我們找到了一塊宮廷樂女在演奏唐代宮廷音樂的雕版,里面有吹笛子的,吹笙的,彈琵琶的,彈古琴的,什么都有。但是他們怎么彈你知道嗎?仍然不知道。也就是說,在記錄歷史性的文化現象當中,考古學的貢獻是有限的。那么,是不是人類認識自身的歷史又無路可走了呢?不是,后來我們又找到了一條人類認識歷史的新途徑,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傳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我們在編撰“十套集成”的時候,西安有幾位搞音樂的老師到鄉下去調查,走到鐘南山下的時候,有一個鎮叫集賢鎮,這個鎮男女老幼幾乎都會吹拉彈唱,而且他們吹拉彈唱的內容和別的地方還不一樣。經過兩天的調查他們才知道,原來這些老人吹拉彈唱的正是已經丟失了的唐代宮廷音樂。有人說唐末紅巾軍一把大火燒掉唐代的宮廷的時候,那些樂女趁著戰亂從宮里逃了出來,然后逃到了鐘南山下。到了現在的集賢鎮這個地方時,她們不能再走了,因為進山就沒有地可種了,于是在這里安定了下來。由于她們傳承了唐代的宮廷音樂,人們覺得她們非常有才,就給這個地方起了個名字,叫集賢鎮。這樣如果我們想聽到唐代的宮廷音樂,就可以讓這些老爺爺老奶奶彈奏一首。因此我們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認識價值,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藝術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是指非遺在幫助我們認識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間審美生成規律與演變規律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獨特價值。首先我們來看,怎么認識特定地區的藝術特點。比如黃土高原,我發現黃土高原有一個重要的藝術類型,就是剪影的藝術。中國的剪影藝術,包括剪紙、皮影、香包等,而這些東西最早在哪產生呢?在黃土高原產生。最早是在什么時候產生呢?是在漢代產生。那么為什么說剪影的藝術是黃土高原的藝術特點呢,我們來看下面。
在剪影藝術當中,最早產生的一門藝術是剪紙。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一個出版社的編輯部主任來找我,說給我一個書號,讓我編一本剪紙的書,我說不編。在八十年代,要得到一個書號十分不容易,因此,我不編那本書他覺得不可思議。后來我就和他講一個道理,我說剪紙這個東西只有把它貼到窗戶紙上,從里向外透著光看才好看,如果把它印到書上,它就不好看了。所以我工作這么多年,從來沒有編過一本有關于剪紙的書。
剪紙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呢?就是把它貼到窗戶紙上從里往外看,這樣透著光看一個一個的影像之美,我把它叫剪影的藝術。由此產生另外一門藝術——皮影。我認為皮影是從剪紙而來的,所以我把皮影叫2.0版的剪紙。我們設想一下,一群小孩在窯洞里的炕上坐著,這時候奶奶在外面窗戶上貼剪紙,她就會問屋里的人正不正、歪不歪,這么一動,里面人一看,剪紙動起來了,于是從這想到了皮影。
圖片1
那么,由此又產生了另外一種藝術——農民畫。我認為農民畫和剪紙也是有關系的,比如說上圖,一個老頭一個老婆婆,老頭的頭是歪著的,兩只耳朵露出來,臉的左右兩側是對稱的。在民間工藝美術里把這種兩面臉對稱的做法叫“十分臉”。這個農民畫的畫家肯定會剪剪紙。小時候我們剪剪紙怎么剪?把紙一折,剪出半個小人,打開之后就是一個完整的小人。所以這個農民畫里的老爺爺的畫法,我一看就是從剪紙而來的。再看畫上的老婆婆,她實際上是正著身子的,但是她的臉卻是側著的,這個臉我們在工藝美術里叫“五分臉”,這也和剪紙、皮影有關,所以我們把它叫3.0版剪紙。
香包實際上也是一種剪紙。香包就是拿一個紙殼,對稱得剪出一個圖案,然后用綢布包上,再繡一點圖案。香包最早是用來辟邪的,現在除了辟邪之外,還有一些裝飾的作用,比如掛在墻上很好看。從原理來講,香包實際上也是從剪紙而來的,所以我們把它叫4.0版剪紙。
為什么在黃土高原會產生這么一種剪影的藝術呢?這就和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有關系了。黃土高原遍布黃土,當地老百姓怎么建房子?挖窯洞。有的窯洞依山而挖,叫明莊窯。有的窯洞是在平地挖的,比如一個大平地,挖出一個20×30米的大坑,然后在七八米深的位置向在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掏窯洞,這種窯洞叫作地坑窯。而我們講的剪影的藝術,就和窯洞有關系。為什么這么說呢?剪紙的產生最早和藝術是沒有關系的,而是和辟瘟神、辟邪有關,就像古代過年是過年關一樣。相傳每年快過年的時候,都有一個叫年的猛獸從山上下來吃人。所以這一天全家人不管在哪里,都得回來聚到一起,然后把門窗緊緊地關閉,在門上貼門神,在窗戶上貼剪紙以辟邪。可以說,剪紙就是應辟邪而生的一種藝術。那么住在窯洞里,猛獸會從哪進呢?只有門和窗戶能進來。于是人們在門上貼門神,在窗戶上貼剪紙。最早的剪紙不是一幅小畫,而是一個神像。所以我們講,剪紙的產生并不是因為藝術,而是因為實用,是出于辟瘟神、惡獸、猛獸的需要。這是剪紙產生的源頭,也是黃土高原產生剪影藝術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特點。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審美是不一樣的,而非遺能幫助我們認識、記錄不同時期的藝術特點。比如團扇,它什么時候產生的?唐代產生的,因此通過唐代團扇,我們就能了解一千多年前的工藝。折扇什么時候產生的?是宋代產生的。折扇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在宋代的時候從日本傳入中國的。因為這種扇子方便攜帶,所以很多文人雅士都開使用。那么折扇的工藝是什么時候有的呢?是宋代才有的。所以當我們看到折扇的制作工藝,便知道了宋代人的審美與工藝。
(三)科學價值
所謂的科學價值,就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幫助我們解讀人類在歷史上所創造的各種科技成就時,所體現出來的獨特價值。也就是說,它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古代的科學技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最優秀的文化精華。比如浙江麗水市的龍泉瓷,因為其顏色像青梅,所以又叫梅子青,這就是宋代制瓷上的一個重要突破,從宋代傳承至今,已有一千年的歷史。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龍泉瓷?龍泉瓷的最大特點就是薄胎厚釉。一個好的龍泉瓷作品,看上去里面像有零點幾厘米的水。這就是為什么會在龍泉瓷的杯里貼一條小魚,因為只要燒好了,這條魚感覺就像是在水中游一樣,非常漂亮。像這樣的古代科技成就非常值得傳承下去。有人說,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價值可能早都被時代淘汰了,那么,是不是這樣呢?其實完全不是。大家想一想,屠呦呦老師為什么能夠研制出青蒿素,就是因為她繼承了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所以,如何從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提煉出古代的科技精華,這是今后的一項重要任務,而想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最重要的是要從傳統觀念當中解放出來。
我上大學的時候用過一個日本的洗發水,效果十分好。然后我就想,它到底是拿什么做的呢?于是我把洗發水瓶子找了出來一看,配方是何首烏、皂角、人參、黑芝麻等等,這些也都是我們中國老奶奶的配方,那為什么我們就是沒有重視這些配方呢?再比如門,中國的門是前后推拉的,日本的門是左右推拉的。從力學的角度來看,中國的門阻力小;從聲學角度看,中國的門噪音小,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中國的門都是最好的。但是日本人并沒有因為中國的門傳到了日本,就把他們的推拉門簡單地的淘汰掉。因為盡管他們的門拉起來費勁又“嘎嘎”響,但是推拉門有一個優點,就是不占空間。所以不但它保留下來了,還成功地運用到了面包車上。在善于從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這一點上,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當然,隨著這些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入,人們也慢慢意識到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如果你站在地面上看一棵樹,你能想到的是什么?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這棵樹有多高有多多茂密,但是你是否想過另外一個問題——樹的高度是由樹根植入泥土的深度決定的。根扎得越深,樹長得才會越高。一個民族也是這樣,只有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植入到本民族的土壤當中去,才會枝繁葉茂,才能夠迅速成長。所以,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不讓它發展,而是讓它更快更好地發展,因為無論是創造新文化藝術,還是新科學、新技術,都需要祖先智慧的支撐。
(四)社會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推動社會發展、調節人際關系、建設和諧社會過程當中所發揮的作用。大家知道,在藝術上,東方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寫實,所以每個人都可能會成為畫家、雕塑家創作的對象。而中國的藝術則不同,中國有約14億人,在這么多人當中,真正能進入到雕塑家眼中的也不過那么幾十個人,比如布袋和尚、彌勒佛、觀音、包公、文天祥等,因為中國的雕塑藝術都是在給人樹立楷模的,是要文以載道的。比如彌勒佛,彌勒佛告訴人們凡事都要想得開,因為彌勒佛的座右銘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說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我給大家講講廟會。人們去包公的廟會,因為包公公正;去岳飛的廟會,因為岳飛愛國;去關公的廟會,因為關公的仗義,這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那么,我們能不能通過廟會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呢?我記得寧波有個它山堰廟會,為什么有這個廟會呢,因為寧波海拔低,一下大雨就會洪水泛濫,在唐朝的時候來了一個姓王的縣官,他領著當地老百姓修筑了一個堤壩,因為是在它山這個地方修的,所以叫它山堰。但是正因為修這個堤壩,王縣官累死了。按照唐代的習俗,這個縣令生前做了好事,于是人們就把他封為城隍神,年年祭祀。這個王縣令就是1300年前的“焦裕祿”,難道我們不應該紀念他嗎?寧波老百姓也是好樣的,一個承諾1300年沒變過,年年祭祀,這是感恩。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我們一定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把我們的民族精神提振起來,把我們的民族道德弘揚上去,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五)借鑒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代文化的源泉,也是創造新文化、新藝術、新科學、新技術的重要參考,所以我們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第一,文學工作者對民間文學的借鑒。歷史上我們有很多文學作品,都有過成功借鑒的先例。比如前幾年的一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它是怎么來的?就是一個年輕人聽老人講宰相劉羅鍋的故事,他覺得很有意思,于是到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的宰相劉羅鍋劉墉的資料,最后編成了電視連續劇。可以說,文學家借鑒民間文學是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們要把這種好的方法繼承下來,通過作家的筆把民間文學當中的正能量傳達下去。
第二,藝術家對民間音樂的借鑒。比如《北京一夜》非常好聽,它借鑒了京劇的唱腔;《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獨奏曲非常好聽,它借鑒了越劇;《水滸傳》的主題歌《好漢歌》非常好聽,它借鑒了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的民謠《劉姥姥鋸大缸》;流行歌曲《窮開心》則成功地借鑒了老北京的吆喝聲。過去,老北京小商小販在賣十三香時,兩腿一盤,坐到道邊,前面擺上十三袋香料,左手拿紙,右手拿勺,舀一勺,唱一句:“小小的紙兒啊,四四方方啊。”而在《窮開心》中,作者把這句吆喝改成了“小小的人兒啊,風生水起啊”,一句充滿市井氣息的小唱就這樣將人帶到了老北京的街頭,帶進了美好的回憶。有些人一輩子也創作不出好的作品,原因就在于從不下鄉調查,不會從民間音樂當中汲取營養。所以藝術工作者一定要下鄉、下鄉、再下鄉。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為創造新藝術提供資源。
第三,對民間繪畫的借鑒。四川綿竹有一種年畫,把古代小女子的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這能不能借鑒呢?可以借鑒,有的畫家就借鑒綿竹年畫創作富有現代氣息的作品。再比如門神,有些人說門神五大三粗的不好看,能不能借鑒?能借鑒,有人用油畫畫了門神,穿著金盔金甲,也很漂亮,是一個非常好的藝術品。有人說剪紙太土氣了,太傳統了,太古老了,沒法借鑒,但是現在許多化妝品的封面設計都是借鑒了剪紙中的元素。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我們要想在新文化、新藝術、新科學、新技術上取得好的成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借鑒古人的經驗與智慧。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因為以非遺為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文化創意,而毀壞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源頭,只有把這源頭之水保護好,才能在“下游”運用它進行更好的創作。
三、怎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幾個原則:第一,以人為本原則。與文物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載體的,沒有“人”這個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可能實現世代的傳承。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就要保護好傳承人,有了傳承人就有了一切,沒傳承人就沒了一切。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就是要保護人。比如鈞瓷作品,它最大特點是什么呢?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在入窯的時候都是灰頭土臉的,但是由于上的釉色不同,燒制的溫度不同,天氣的溫度不同,氣候的干濕度不同,甚至燒窯人心情的不同,每一個出窯的作品到顏色都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幾乎是不可控的。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新燒制的鈞瓷,可以說已經超過了古人,就是因為這些傳承人盡心盡力、兢兢業業,把古代最好的技術恢復了出來。比如鈞瓷,其重要代表人物就是任星航先生,要如果沒有他的傳承,不可能有這么好的鈞瓷作品。再比如繡花鞋,有人說它不掙錢,其實不掙錢是因為做得不好,下圖兩雙繡花鞋,一個風頭鞋,一個鳳回頭鞋,在一年的拍賣會上,兩雙鞋賣了9萬塊錢,所以做好了,一樣能賣大價錢。這么好的鞋由誰來傳承的呢?是由王冠琴老師來傳的。
有人說捏面人掙不到錢,那請看下面這幅作品,做得非常之好,皮膚的質感就和真人一樣,衣服能做到半透明。這是由誰來傳的呢?是由一個叫王玓地的天津傳承人來傳的。
圖片4
所以大家記住,非物質文化遺產能不能傳下去,關鍵是要靠人,有了人就有了一切,沒了人就沒了一切,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就是要保護好傳承人。
以往一談起中國文化的名人,人們便會立刻想到孔子、孟子,不錯,他們在中國文明的創造中確實做出過杰出的貢獻。但同時,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長河中,還有相當多的非常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譬如中國的建筑營造技藝、造紙術、活字印刷、紡織術,而這些并不是由孔孟創造的。也就是說,在中華文明的創造過程中,除孔孟之外,還有那么一批人在中華文明的創造做出過重要貢獻。而他們,就是在青史中少有記載,但在民間口碑中廣為傳頌的建筑大師魯班、蔡倫、畢生、黃道婆,用今天的術語來說,他們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一群非常了不起的人,如果沒有他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就沒辦法傳承下去。所以我們一定要禮敬傳承人,禮敬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原汁原味保護原則。為什么要原汁原味呢?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價值就是歷史認識價值,只要不隨便改動,我們就能知道這項非遺古代的工藝是什么樣,這樣它就有了歷史認識價值。為了做到原汁原味,古人想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文字固定下來,比如《佛像造像經》,告訴眉毛、眼睛、額頭的大小、比例,通過文字記錄的方式把規格固定下來,確保佛像原汁原味;有的用藝言(從事藝術的言語)固定下來,比如“紅配黃,亮堂堂”,就是告訴你紅色和黃色配在一起會非常鮮亮;還有的用傳統的規矩固定下來,很多古代規矩的設定也是為了確保工序的原汁原味,比如抄紙,里面一定要加獼猴桃汁液,因為加了它以后就有了黏稠度,而且能很容易地把每張紙分開。如果沒有這些方法、制度、文獻記載和口碑文學,就很難做到原汁原味。
為了確保原汁原味,選徒弟上民間還有很多規矩,比如有一部電影叫《百鳥朝鳳》,講的是兩個小孩學嗩吶的故事,最后師父把手藝傳給了那個顯得非常木訥的孩子。為什么傳給他了?因為他能夠踏踏實實地按照師父教的學,能夠確保原汁原味。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不是創新,而是傳承,是把老祖宗最好的手藝繼承下來。傳承人的本職工作是什么?是傳承。社會是發展的,但為了讓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一定要把人分為兩類,一部分人負責傳承,把傳統保護好,這就是考古工作者、博物館工作者、非遺保護工作者和傳承人的工作,一方面是為了把祖先的智慧留下來,讓我們有一個更好的渠道認識歷史;另一方面也是為文化創新、藝術創新留下參考、保留資源。而另外一部分人,可能是95%的人,都可以以非遺為元素進行大膽的當代藝術品的設計。所以,保護非遺一定要有社會分工的觀念,傳承人的工作就是傳承,至于創新,那是文創工作者、科學工作者的事。
目前,中國的非遺保護做得還遠遠不夠,比如我們的京劇、榫卯結構、金磚、木版水印年畫等,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所以傳承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汁原味地繼承并傳承下去。
舉個例子,袁隆平先生是研究雜交水稻的,他剛畢業的時候立志要研究出高產的雜交稻,但是試了多少年都不成功。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幾億年來,沒有人給野生稻撒過一把肥,但是它能活到現在;沒有人給它打過一點農藥,但是它從來不招蟲子;刮大風,別的稻子都倒了,但是野生稻永遠不倒,這就是它的優秀基因啊!如果把野生稻和人工稻雜交,結果會怎么樣呢?他一試驗,果然大獲成功。這個例子能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相當于袁隆平找到的野生稻,別看它長得像雜草一樣,但是它有著內在的強大基因,而且是原生態的,這種原生態的東西一旦和人工的東西雜交,就會產出非常好的成果。所以我們要保護那個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要不改,它就有價值,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也是“文物”。文化遺產是固化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文物。從表面來看,兩者完全不同,但是本質卻是完全一樣,它們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所以文物不能改,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能改。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秦磚漢瓦,但是它是秦磚漢瓦的燒制技術;它不是故宮、長城,但是它是故宮長城的建筑技術。有一句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我給你一條魚不如教給你捕魚的技術,而捕魚的技術,燒制秦磚漢瓦的技術,建筑故宮長城的技術,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一個民族來講,就是保護其文脈。
第三,整體保護原則。整體保護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實施整體保護;二是對非遺賴以生存的空間實施整體保護。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由多種技能、技藝或是工序共同構成的,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把它所有的工序、流程都保護下來。前幾年有人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復雜,想整體保護是不可能的,所以只需保護核心技術。這個提法出來之后,正好有一個清華大學的博士到我家去,他是研究山東省蒼山縣泥人制作技術的,我就問他:“有人提出來只保護核心技術,你覺得蒼山縣泥人制作只保護核心技術行不行?”他想了一想說:“不行。”我說:“你這個泥人制作有多少道工序?”他說:“72道。”我說:“你把最不重要的一道工序拿下來,可不可以?”他想了想說:“不可以。”我說:“是哪道工序?”他說:“我做泥人的時候,要在模具上先用香油刷一遍,這樣我把那黏土壓進去再拔出來的時候,泥人才是完整的。如果不刷這道香油,拔出來的時候,不是掉鼻子就是掉耳朵。”就這么一道看起來不重要的工序,不去保護都不行。所以只保護核心技術這個說法是不牢靠的。
當然了,只保護它的工序本身還不夠,還要保護與非遺相關的生態環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方的生態環境是不一樣的,如果生態環境發生變化,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傳不下來,比如什么地方舞龍、舞獅、踩高蹺、劃旱船發達,什么地方的廟會一定發達,因為有了廟會,舞龍、舞獅、踩高蹺、劃旱船才有了用武之地。如果廟會都沒了,舞龍、舞獅、踩高蹺、劃旱船能傳得下來嗎?肯定傳不下來。所以,只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還不行,還要保護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生態環境。
第四,活態保護原則。活態保護原則是指民間社會利用其固有的傳承力,讓非遺以活態的形式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物質化”保護固然重要,但這只是記錄、記憶,而沒有考慮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下來。活態傳承所解決的主要是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下來的問題。如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比作魚,就要把這條魚放到水池里,不但要活著,還得不斷長大,繁育后代,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究“活魚要在水中看”。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放到博物館里,但是這不能成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方法,更不能成為唯一方法,比如把皮影放到博物館里,這樣確實沒有壞,但是皮影是需要表演的,如果只是放到博物館,它的表演藝術還存在嗎?沒有了。皮影是一邊演唱一邊伴奏的,只把它放到博物館,皮影的伴奏藝術還有嗎?也沒有了。也就是說,如果因為保護理念的錯誤而把“活”遺產變成了“死”遺產,這個問題就太嚴重了。
所謂的文化斷流,并不是金字塔、故宮、長城是否還存在,而是指金字塔、故宮、長城的建筑技術還有沒有。而我們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當中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流的國家,兩千年前的古詩我們還看得懂,一千年前木版年畫的制作技術我們還在傳承,兩三百年前的京劇我們現在還在傳唱,我們的文化沒有斷流。所以,保護文化遺產,實際上是關涉到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否斷流的大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中華文明永不斷流。
第五,獨特性保護原則。所謂“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由于每個民族歷史傳統不同、生存空間不同,他們為適應上述環境所創造出的各種文化也會呈現出明顯的差別,從而形成文化的多樣性與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大家的任務,就是保護好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被別人同化。
什么叫文化的獨特性呢?就是你那個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我們把這種獨特性叫“地域標志性文化”,就是指那些最能代表該地地域特點的具有地標性質的傳統文化。比如拍電影,鏡頭從左向右搖,鏡頭里滿目都是青山。這個時候我問你這是到了什么地方,你肯定不知道,因為山與山不會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如果鏡頭一邊搖一邊有《沂蒙小調》響起,你馬上知道到了山東的沂蒙;如果是《海菜腔》響起,你馬上知道到了云南石屏了;如果是《信天游》響起,你馬上知道到了陜北了。而這《信天游》《海菜腔》《沂蒙小調》就是地域標志性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就是這種獨特的地域標志性文化。
第六,瀕危遺產優先保護原則。作為非遺保護基本原則,擇優保護當然是我們的永遠追求。但依據我國現有國力,我們還不可能將所有遺產都一股腦兒地保護起來。這就要求我們分清輕重緩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將那些已經處于瀕危狀態的非遺項目及時而有效地搶救下來,為今后人類新文化的創造保留下更多資料。打個比方,有一個項目是一位50歲的傳承人傳的,另外一個項目是一位80歲的人傳的,要優先保護哪個?從非遺保護的角度來講,應該保護80歲的老爺爺的手藝,如果不去保護的話,一旦老人去世,就人亡藝絕了。這就是我們講的瀕危遺產優先保護原則。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阿炳的故。阿炳是一個民間二胡演奏家,他能演奏二百多首曲子。1950年,著名音樂家楊蔭瀏先生得知阿炳還活著,便利用暑假到無錫拜訪,并為他錄下了《二泉映月》等六首曲子,可這時錄音帶用完了。他們約好寒假再錄,但遺憾的是不到寒假,阿炳就病故了,他所能演奏的二百多首曲子也因此而失傳,成為永久的遺憾。所以瀕危遺產優先保護的目的,就是把那些最瀕危的基因保護下來,傳承下去。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