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們黨在全國執政第70個年頭的重要時刻,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作出的重大部署,體現了我們黨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和領會開展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懂新時代,把握新時代,實現新時代,以新氣象、新作為開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一、讀懂新時代
我們所講的新時代就是大時代,尤其是占世界人口接近兩成的14億人口擺脫了貧困,融入了世界分工交換體系當中,這是改變世界格局的大事情。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我們必須從生產方式、科技進步的角度去界定大時代。以生產工具、技術革命為標志,人類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等等。從狩獵文明到農業文明,再到工業文明,現在進入信息社會,生產工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
第一次技術革命是蒸汽機時代,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實現了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轉變。第二次技術革命是電氣化時代,由于電力的開發、利用,生產力得到極大提升。之后,電報、電話等通訊設備的發明和普及推廣,更加全方位地改變了世界。現在進入第三次技術革命,中國跟上了信息時代的步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與之相對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轉化,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花了40多年的時間。
新時代質的規律性是,一方面,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現在正走向強起來的過程中;一方面,中國正全面加入現代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和貿易體系中,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
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
二、把握新時代
雖然各行業、各領域的具體情況不同,但方法和根本精神是相通的。我先講一下方法論。作一個形象比喻,一束光照在桌面上,光照的范圍就是經驗的實踐,而這束光就是觀念的實踐。經驗的實踐促進觀念的實踐,觀念的實踐提升經驗的實踐。但是,如果觀念提得過高,它關照實踐的亮度就會減弱,變成空洞的說教,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就軟弱無力。如果觀念所關照的空間過小,實踐就會超出關照的范圍,也就指導不了實踐。隨著我國實踐從國內走向國際,我們的觀念也在不斷提升,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組成。下面,我以具體事例來說明實踐對理論的需求是多么強烈,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價值又是多么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場社會革命要取得最終勝利,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我們用經驗去提升觀念,用觀念去改造世界的過程,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改革開放一開始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從經驗當中總結確立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的社會主義制度,首先是解決溫飽問題,這是當時面臨的一個迫切問題。貧窮、落后的國家普遍存在資金缺口、外貿缺口的雙重壓力,投資效率低,產品賣不出價錢,由此造成惡性循環,唯有依靠發展才能跳出這個“陷阱”。為此,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其中之一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有重點地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再以認識推動實踐的漸進過程。
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要與時俱進,在不同階段解決不同的難題。沒有發展時,有沒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之后,有發展起來之后的問題。沒有發展起來時,我們要解決的是“先富”問題,“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主要是突破舊的生產關系束縛,集中資源和政策優勢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新、舊生產關系是新陳代謝的過程。改革開放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對于污染防治的認識,我們的觀念也是一步一步提升的。
自1995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到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動力、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
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新發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我們要深入理解、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
三、實現新時代
實現新時代強調的是觀念的變革,用觀念的變革指導實踐。實現新時代最重要的因素是創新,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當創新成為社會生產方式最大推動力,人的因素就被提到首位。我們講人是第一位的,不是指人的體力而是指智力,這也反映了人的創新力的價值所在。創新造就人的自由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總趨勢和基本方向。
第一次和第二次技術革命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但人的體力勞動進一步獲得解放是在第三次技術革命。同時,創新成為第一推動力也帶來了組織變革、經濟變革、生產關系變革等一系列社會變革。
黨的十九大指出,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最早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宣言》明確地講,“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新時代,自由人的聯合體更多地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未來,高科技企業、高校等發揮人的作用不能只憑資源,必須形成一種強大的組織推動力。這也是我們實現新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
我們實現新時代要找到知識與產業結合的有效實現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有歷史辯證法的眼光,因為實現新時代的過程也是歷史辯證法展開的過程。
我們首先要明晰辯證法。辯證法是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一分為二是辯證法的精神實質所在,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黨的理論基礎。在實現新時代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有歷史辯證法的眼光,包括文化和意識形態,如何繼承和發揚?對于道德觀念,揚什么?棄什么?我們感到各方面的挑戰非常巨大,需要我們用創新精神去豐富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