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來,中醫藥與新中國同生長、共命運、共繁榮。中醫藥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輝煌,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西學東進對中華文化的沖擊,中醫藥發展也受到很大影響。新中國成立后,中醫藥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快速崛起。可以說,新中國成立的70年,是中醫藥從全面起步到快速發展再到蓬勃發展的70年。
一、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醫藥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特別關注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先后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中西醫應當團結合作”,“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等觀點,并將“團結中西醫”寫入衛生工作方針。1958年10月11日,毛澤東同志在《衛生部黨組關于西醫學中醫離職班情況成績和經驗給中央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為我國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中醫藥發展由此從全面起步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教育、科研、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為后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基層醫療隊伍的素質和水平不高,僅局限在赤腳醫生,并不能滿足人民的健康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82年,我國首次將“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寫入憲法。1996年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正式確立“中西醫并重”為衛生工作方針。此后,在這一基本方針政策的指引下,中醫藥在醫療、教育、科技、產業、文化等方面全面發展,有效服務人民健康,穩步走向世界。可以說,改革開放大大促進了中醫藥的全面振興,而中醫藥維護、增進人民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改革開放的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中西醫并重,把中醫藥擺在了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重要位置,中醫藥事業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2015年1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要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黨中央對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作了全面部署。比如:2015年4月,國辦轉發《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對我國中藥材資源保護和中藥材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年5月,國辦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首次正式明確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的概念、內涵以及發展方向、戰略重點、主要任務,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立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的發展目標;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了未來15年我國中醫藥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同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發布,其主要作用可概括為保護、利用、規范、發展。有人說,我國是中醫藥的源頭,可中醫藥法卻頒布得比其他國家要晚?現在,確有很多國家都出臺了關于中醫藥的法律法規,但這只是承認中醫藥的合法地位,以便將其納入醫療保障體系。而我國頒布的中醫藥法,就是要保護、利用中醫藥的寶貴資源,規范、保障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各部委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比如:201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旅游局聯合下發《關于促進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民委共同制定出臺《民族醫藥“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17年,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等等。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因此,我們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同時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2019年7月,《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發布。中醫藥圍繞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在養生保健、疾病康復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優勢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發布實施。進入新時代,如何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學這一寶貴財富,為維護百姓健康發揮更大作用?要改變過去有病去醫院的觀念,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的主要特色和優勢,切實守護好百姓全生命周期健康,有效提高健康質量和預期壽命。《意見》為中醫藥發展“把脈”“開方”,更為新時代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指明方向。
二、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醫藥發展主要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藥發展成就卓著,在五個方面取得重點突破。
(一)完善中醫藥教育體系
1.構建中醫藥高等教育體系
人才是任何一個行業發展的關鍵。1954年,毛澤東同志指出,“即時成立中醫研究院,羅致好的中醫進行研究,派好的西醫學習中醫,共同參加研究工作。”1955年,國家第一所衛生部中醫研究院(1971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201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正式成立;1956年,又成立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所中醫學院;此后,各地相繼成立中醫學院,中醫人才培養逐步走上高等教育軌道。
同時,國家及地方先后舉辦“西學中”(西醫學習中醫)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西學中”骨干人才。我國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等都是“西學中”的典范。西醫學中醫,不是學中醫一方一藥的招式套路,而是學中醫辨證施治的臨床思維,融合中西醫優勢,為全球健康提供“中國處方”。
1977年恢復高考后,中醫藥人才培養以本科教育為主體。1978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等幾所中醫院校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國務院批準首批中醫學與中藥學學科16個碩士授予單位和4個博士授予單位。16個碩士授予單位,主要為北京、天津、遼寧、南京等14個中醫學院,以及中國中醫研究院、湖南中醫藥研究所2個科研機構;4個博士授予單位,主要為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4所中醫學院。1983年,新增黑龍江中醫學院(現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為中醫學博士授予單位。1985年,又新增中國中醫研究院及天津、遼寧、山東等5所中醫學院為中醫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到2018年,全國已有25所中醫院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總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藥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下,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以及博士后人才培養結構合理、層次分明與其他學科領域同步發展的格局,構建了完善的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
2.中醫藥繼續教育持續發展
中醫藥繼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補充。在發展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同時,國家也非常重視推進繼續教育。比如,國家及地方舉辦了多期“西學中”班,培養了一大批“西學中”優秀人才;很多高等成立繼續教育學院,通過成人教育培養了一大批中醫藥專業人才。
自2009年,國家對奮戰在中醫藥臨床、科研、教學一線,心懷大愛、視患如親、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部分老專家進行“搶救性表彰”。截至2019年,已評選出三屆國醫大師共90名,首屆全國名中醫100名,對中醫藥人才培養和教學隊伍建設,起到了肯定和激勵作用。而且,充分發揮國醫大師在中醫藥傳承、發展、創新上的示范作用,先后舉辦了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培訓班,以讀經典、拜名師、多臨床、多實踐為特點,培養了一批中醫臨床骨干力量。現在,這些人才大都已成為深受群眾愛戴的名醫,在中醫藥教育、科研上承擔著重要任務。
(二)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先后成立了一批中醫醫療機構,如西苑醫院、廣安門醫院、北京市中醫醫院等,薈聚了一大批民間名醫和高等院校名師,為中醫藥服務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是起步階段。
經過幾十年發展,特別是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中醫藥服務以完善中醫藥醫療體系,向強化中醫藥服務能力和完善中醫醫療、養生保健、康復體系以及構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體系轉變。2007年,吳儀同志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倡導開展中醫“治未病”研究。2008年,國家啟動“治未病”健康工程。之后,全國重點醫院相繼成立了“治未病”科,也就是現在養生保健科。進入新世紀,從科研促醫療的角度,在全國建立了30多個康復研究中心和康復示范基地。由此可見,70年來,我國中醫藥服務從醫療防治到養生保健、疾病恢復,逐步構建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實現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真正向健康中國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20世紀80年代,我國啟動7所省級中醫醫療機構重點建設項目,推進縣中醫院建設,穩住了一批名醫,部分地區實現了大病不出縣。新世紀初,又啟動地市中醫院建設項目與縣中醫院建設工程。通過不斷推進中醫醫療機構基本建設,使得基層醫療機構設備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截至2017年,我國有中醫醫院4566所,門診診所49632所;中醫(助理)醫師52.7萬人,中藥師12.0萬人。僅2017年,中醫醫療機構就診人次就達10.2億人次。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還有待提升。2012年,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牽頭提交了“加強中醫基層能力建設”的提案。該提案獲2012年全國政協優秀提案獎。“十二五”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委啟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推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2017年,我國提供中醫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占同類機構的98.2%,社區衛生服務站占85.5%,鄉鎮衛生院占96.0%,村衛生室占66.4%。可見,推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有效提升基層中醫醫療機構防病治病的能力。
通常我們認為,中醫治慢病,那么中醫能不能治急癥?實際上,中醫藥治療突發傳染性疾病自古有之。據我了解,中國歷史上有555次大疫流行,但卻沒有出現人員驟減的情況,靠的是什么?就是中醫藥。比如,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創立了“六經辨證”法。這樣,防治傷寒病的理法方藥成型,有效控制傷寒的流行。明清時期,中醫溫病學說形成,《瘟疫論》《溫病條辨》等著作相繼問世,也有效控制瘟疫的流行。那么在現代,中醫藥防治SARS的成果,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中醫藥治療甲流、手足口病取得確切療效,治療艾滋病也取得可喜進展。中醫藥之所以能在防治突發傳染性疾病中發揮突出作用,一方面靠的是中醫藥幾千年來的理論與實踐;另一方面靠的是我國不斷加強中醫藥防治疫病的學科建設、隊伍建設。
總之,70年來,我們穩步推進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朝著健康中國戰略的目標不斷前進,促使各級中醫醫療機構不僅能治病,還能讓人不得病、得了病能盡快康復。可以說,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三)完善中醫藥創新體系
1.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日臻完善
自1955年成立第一個國家級中醫研究院,至今,全國中醫藥類研究機構已發展到45所。這些研究機構以中醫藥科學研究為主體,覆蓋了包括臨床研究、基礎研究等在內的各領域、全過程。
臨床研究是中醫治療的一大特色。200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啟動優勢病種臨床研究工作。2008年,國家啟動了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目前,第一批23所臨床研究基地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2018年,國家又啟動了第二批17所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通過建設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開展中醫治療高血壓、心血管病等優勢病種的臨床研究,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運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切實提高療效,發揮中醫藥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
國家不斷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工作。2017年,全面啟動了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建設,重點加強10所省級科研機構、100所地市中醫院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還建立了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等中醫藥研究平臺和基地。這樣,從國家到地方,從研究中心到研究室,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機構漸臻完善。
2.以中醫藥為源頭的標志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2003年,陳可冀院士以活血化瘀系列研究首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歷史性的突破,不僅僅是成果獲獎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中醫活血化瘀的作用機制得到醫藥衛生界的認可。再比如,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張亭棟率先使用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療白血病,陳竺院士在此基礎上經過多年研究,在世界上首先闡明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細胞和分子機理,并在臨床療效上取得突破,其治療方法被國際上廣泛應用。除此之外,小檗堿治療代謝性疾病等多項成果也得到了國內外醫學界的認可。2000年以來,中醫藥行業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17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屠呦呦老師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實現了諾貝爾獎設立115年來,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的歷史突破。
那么,屠呦呦老師的突出貢獻是什么?屠呦呦老師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之后,曾在“西學中”班學了兩年半中醫,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1967年5月,國家成立了“5·23”辦公室,重點推進瘧疾的防治工作。作為中藥防治瘧疾科研組組長,屠呦呦老師經過幾十年中西醫藥結合研究實踐,成功地從中草藥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創造性的研制出抗瘧新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青蒿素的發現源于中醫藥幾千年來的理論與實踐。早在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青蒿殺蟲的記載;東晉的《肘后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明確提到青蒿能治療寒熱瘧疾;宋代以后,出現了青蒿復方。這些理論使得屠呦呦老師把青蒿作為重點研究藥物。但是,常規方法并不能將其成功提取。屠呦呦老師從中醫藥的煎煮法中獲取靈感。這就是《肘后備急方》中所記載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經過190次試驗,終成功提取青蒿素。總而言之,屠呦呦老師的突出貢獻是:第一個通過乙醚低溫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第一個通過動物實驗研究證實青蒿素對瘧原蟲有百分之百的殺傷作用;第一個臨床研究證實對瘧疾病人的確切療效。
屠呦呦老師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掘中醫藥的寶貴財富,獲得國內外醫學界的認可。這是發展中醫藥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也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切入點。2009年,屠呦呦老師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2011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年,屠呦呦老師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第一個華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一個中國人獲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是第一個以中藥為研究源頭的成果獲諾貝爾獎。2017年,屠呦呦老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面對這些獎項和榮譽,屠呦呦老師表示,這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四)中藥產業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藥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產業技術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明顯提高,中藥工業產值不斷攀升,2017年中藥工業總產值達到8442億元。并且,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的發展,中藥產業由中成藥和中藥飲片的生產向保健養生、健康養老、健康旅游等方面延伸。比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國家旅游局創建了一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目的就是以中醫藥的優勢資源帶動旅游、養生、保健等文化產品的發展。2017年,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達1.75萬億元,到2020年將突破3萬億元,中藥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年來,國家為大力推動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自2011年啟動試點,至2017年12月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1332個縣,并于2018年全面推開。通過此次普查,一方面要著力摸清全國中藥資源的家底,另一方面要建立中藥材資源的動態監測網絡,構建中藥種子資源的保護體系,進一步加強中藥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再比如,實施“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大力促進中藥新藥研發;推進中藥標準化行動,加強包括種植、炮制等在內的中藥生產各流程的技術規范標準化建設,提升中藥產品質量。特別是,為落實中醫藥法,推動來源于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復方制劑穩步發展,2018年4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同年5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簡化注冊審批管理規定》。這一舉措既為企業研發提供便利條件,也為人民健康提供更好保障。
(五)中醫藥穩步走向世界
早在秦漢時期,中醫藥就已傳播到周邊國家。明清時期,《本草綱目》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達爾文稱之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從傳統針灸到特色中藥,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關注和認可顯著上升。據不完全統計,中醫藥現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我國與外國政府、地區和國際組織已簽訂86項中醫藥合作協議。中醫藥先后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奧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國、阿聯酋和南非以國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形式得到了認可。
2006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在日本舉辦經穴部位國際標準化正式會議,就針灸中使用的穴位定位制定了世界統一的標準,最終361個人體穴位的取穴定位中有359個穴位的定位標準采納了中國專家的方案。2010年11月,“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5月,我國兩部中醫古籍文獻《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順利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是中國傳統醫藥典籍文獻進入世界文獻遺產保護工程的一項重要成果,對中醫藥走向世界意義重大。
2019年5月25日,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包括150種疾病與196條證候條目,實現中醫疾病分類與診斷走向世界的歷史突破。這有助于我國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銜接并體現我國中醫藥衛生服務信息的統計網絡,為世界各國認識中醫藥、了解中醫藥、使用中醫藥奠定了基礎。
三、中醫藥發展的問題與展望
(一)中醫藥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70年來,中醫藥發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與中醫藥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較突出。具體來說,有以下三點。
第一,中醫藥主體傳承創新能力不足,防病治病能力有待提高,解決養生保健與重大疾病的標志性成果尚不能滿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我們要從人民的保健養生、疾病治療與康復的需求出發,通過不斷提高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研發防病治病的標志性成果。
第二,中醫藥管理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人才隊伍與研究平臺相對薄弱,傳承創新的體制機制有待加強。中醫藥管理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形成全鏈條,個別地市以下還存在空白區。從中醫藥發展成就來看,優秀人才培養和研究平臺建設取得長足進展。但從社會發展需求來看,這兩個方面還相對薄弱。
第三,中醫藥知識普及亟待提高,養生、康復與防病治病的優勢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但我們對其知識的普及并不十分樂觀,這使得中醫藥的優勢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更進一步說,影響了中醫藥的發展。
(二)中醫藥未來發展主要思路
第一,緊緊圍繞健康中國戰略,推進落實各項任務。2019年,國家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圍繞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兩大核心,提出將開展15個重大專項行動,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由此,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我們要落實好這里面的各項任務。
第二,解決人民健康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如,中醫藥在“治未病”上具有優勢作用,但現在,專業人員的數量不足、質量參差不齊,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就是發展不平衡。再比如,中醫藥在疾病康復上具有優勢作用,但對一些疾病的康復理論和技術發掘并不充分,使其優勢作用不能全部發揮出來。這就是發展不充分。這些都是我們要改進的。
第三,堅持中醫藥主體發展與協同創新。中醫藥幾千年來的理論發展,有效指導著防病治病的實踐。因此,我們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借鑒各學科優勢,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第四,全面提高養生保健與防病治病能力。對專業人員來說,要把提升能力作為根本。中醫,首先是好醫生,要能治未病、治已病、治大病。
第五,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的新格局。2016年,國家出臺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了中醫藥發展的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這都是我們要努力實現的。
(三)中醫藥未來發展展望
第一,要強化人人是維護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實現從被動治病向主動維護健康轉變,全面提高人民健康素質與水平。強化人人是維護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主要是要了解醫學知識特別是中醫養生保健知識,使這些知識為自己所用,有效保障健康。
第二,要營造中醫藥發展的良好環境,推進中醫藥法的實施,促進中醫藥在服務人民健康中全面發展,形成了解中醫、享受中醫、發展中醫的社會風尚,實現人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與不得大病、重病的目標,使中醫藥在養生保健與醫療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第三,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運用傳統方法與現代科技發掘中醫藥寶庫精華,研發優勢產品,打造特色品牌,推進中醫藥保護、傳承與利用,全面提高防病治病與科技創新能力,為人民健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
第四,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化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大力培養體現中醫全科優勢、科學與人文融合、面向基層面向世界的中醫藥人才,著力解決中醫藥優勢人才資源不足與基層人才短缺的現狀,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為健康中國建設、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第五,要以服務“一帶一路”為契機,拓寬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領域與途徑,建設高水平國外中醫臨床基地,展示中醫藥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學性、特殊性以及與西醫藥互補性,使中醫藥在服務人類健康中有效傳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其他國家的人民健康作出應有的貢獻。
總之,我們要堅持中醫藥理論自信、實踐自信和學術自信。所謂理論自信,就是中醫藥理論要能有效指導實踐。所謂實踐自信,就是中醫藥服務要能取得確切療效,維護健康,祛除病痛。所謂學術自信,就是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升華中醫藥理論,形成更多創新成果。要拓寬并深化中醫藥科學研究與服務領域,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保障中藥質量、有效服務人民健康作為中醫藥傳承發展、守正創新的根本出發點,為健康中國建設與服務人類健康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醫藥從小規模到適當規模,從穩步推進到快速發展,從治療疾病到維護健康,從示范研究到科技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這與國家的繁榮昌盛、和諧穩定、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一心密不可分。未來,我們要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進一步發掘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不斷提高中醫藥服務的水平和能力,為建設健康中國、維護人類健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