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后發(fā)現代化國家成立70年的角度考察新中國70年的成就
進行比較研究是目前學術界很流行的一種研究方法,但是比較研究要想獲得科學結論的前提是,必須要找到科學的比較對象,遵循一定的科學的規(guī)則。進行中國現代化國際比較,一定要找與中國國情有相似地方的國家。比如,中國的現代化起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在東方大國進行的;中國的國情是人口眾多、地域復雜。因此,這里就排除了英國和美國,因為英國和美國在現代化發(fā)展的基礎條件上遠遠比中國好,在現代化起點的國情上差異非常大。基于此,這里在分析考察新中國70年的世界歷史方位時,主要選擇德國、日本,以及非洲、拉美國家與亞洲其他國家進行比較研究。
(一)中德日三國在現代化建設上的共同之處
一是國家在成立前都有被侵略的歷史或者壓力,國內政局都不穩(wěn)定,國家沒有實現有效統(tǒng)一。德國在1871年實現統(tǒng)一前有300多個邦國,其中最小的邦國只有幾百平方公里,國家發(fā)展非常困難。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前,長期受幕府控制,政府權力不集中,社會比較松散。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被迫和西方接觸,接受不平等條約,打開了開放的大門。德國統(tǒng)一之前在歐洲國家中長期處于弱勢,并在外來政治和文化勢力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卑心理。
二是都有濃厚的振興本民族的欲望。無論是日本、德國,還是非洲、拉丁美洲國家以及亞洲其他國家,雖然在外來勢力的侵略下歷經苦難,但始終沒有放棄獨立自主和民族振興的內在努力,都積極地朝著國家獨立和民族振興的方向努力。
三是都強調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對于現代化的重要性,也就是要統(tǒng)一國家。德國和日本分別在1871年和1868年建立了統(tǒng)一的中央政府,此后開始在現代化建設上有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和部署。
四是成立國家后都致力于發(fā)展工業(yè)化,致力于強國、富國、強兵。
前面提到的德國、日本的特點,拉美、非洲國家與亞洲其他國家同樣也有。亞洲其他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基本上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非洲大規(guī)模的獨立運動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拉丁美洲的獨立比較早,主要在19世紀中葉完成,但也是在被西方殖民幾百年后才開始搞民族解放運動的。因此,從現代化起點來看,中國與這些國家有相同性,在國家獨立前都遭受西方的殖民侵略,國家處于無權狀態(tài),社會處于混亂狀態(tài)。當然,這些國家也都想發(fā)展,也都想通過學習西方來振興本民族,實現富國強兵。因此,這里我主要比較的對象就是德國、日本,非洲、拉美國家以及亞洲其他國家。
(二)中德日三國在現代化建設上的不同之處
一是對外基本國策不同。日本、德國后來走上了對外擴張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二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不同。日本、德國雖然也有被其他國家制約的因素,但是他們的整體基礎要比我國1949年時的基礎好一些。
三是國家成立時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不同。德國、日本在建立國家時,正處于帝國主義擴張時代,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國際格局并不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聯(lián)合國成立了,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維持、維護國際安全和穩(wěn)定,防止侵略擴張。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也有這樣那樣的一些不公平現象出現,也曾一度出現過一些超級大國干預國際事務的現象,但總體上看與19世紀那種公然弱肉強食的狀況相比有所改進。因此,我們在分析中國的現代化與德國、日本以及其他國家現代化情況時,一定要把國際、國內環(huán)境搞清楚。
(三)中國與拉美、非洲國家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現代化發(fā)展的共同點
一是基本上都脫胎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封建或半封建社會,甚至更加落后的基礎。二是基本上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獲得獨立。三是基本上都融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國際體系當中。四是在發(fā)展目標上有很多一致性,比如都致力于民生事業(yè)、文化教育、提高政府職能等。五是亞洲其他國家在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共同性。
(四)兩個結論對于中國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在上述比較中,有兩個結論對于中國的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是獨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的重建是國家現代化發(fā)展和進步的基礎。獨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對于這個國家社會現代化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既不可能獲得本國現代化發(fā)展所必需的安全的外部環(huán)境,也無法形成強大的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所需的公共國家權力,這個社會就不可能走上現代化道路。因此,實現民族國家獨立,按照現代化原則和思路重新組建民族統(tǒng)一的國家,是所有現代化國家從落后走向發(fā)達的必由之路。
舊中國沒有權威的中央政府,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現狀,都使得中國現代化發(fā)展舉步維艱。據統(tǒng)計,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前夕,西方列強向清政府勒索了13億兩白銀,晚清政府每年支付的對外賠款達到1800萬兩。可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絕對是阻礙了我們現代化發(fā)展的。從1814年到1936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在2%至2.5%。有關人士研究認為,如無日本侵華戰(zhàn)爭,1933年至1953年,中國的GDP應增加1.63倍,而實際上只增加了0.28%。其中,日本侵華戰(zhàn)爭給中國造成的財產損失和戰(zhàn)爭消耗,就達到了1000多億美元。
數據表明,國家統(tǒng)一對于現代化發(fā)展是有推動作用的。1750年到180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英國有37項,法國有54項;1801年到185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英國有92項,法國144項,德國榜上無名;1851年到190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美國有33項,英國有106項,法國有75項,德國有202項。從1901年到1920年的諾貝爾獎獲獎情況看,德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有20個。
同樣,我們再來看一組和日本相關的數據。日本的鋼鐵起點很低,到19世紀90年代,其鋼鐵產量只有5萬噸;到20世紀30年代,其鋼鐵產量達到229萬噸。也就是說,從明治維新后的30年到明治維新后的60年間,其鋼鐵產量增長了45倍。尤其是日本的教育水平,在明治維新后突飛猛進。日本的小學入學率在1873年為28.1%,1891年為50%,1900年為80%,1902年為90%,1911年為98.2%。從日本在明治維新后的小學入學率的不斷攀升,也能看出國家統(tǒng)一對于教育的促進作用。
下面我們再來看非洲、拉美國家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在獨立之后的經濟發(fā)展情況。從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來看:盧旺達1960年到1970年為4.4%,1970年到1980年為7.7%;加蓬1960年到1970年為9.1%,1970年到1980年為10.8%;韓國1960年到1970年為8.6%,1970年到1980年為9.5%;印度尼西亞1960年到1970年為3.0%,1970年到1980年為7.7%。從以上數據就能看出國家統(tǒng)一對于國家經濟發(fā)展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社會成就是很大的,僅糧食產量而言,從1949年的1.13億噸上升到1999年的5.08億噸,再到2018年的6.57億噸。70年來,我國糧食產量增加5倍多,成就極其巨大。再來看我國的一些數據:1949年鋼產量為15.8萬噸,2018年粗鋼產量為9.28億噸;1949年煤炭產量為3200萬噸,2018年為36.8億噸;1949年肉類產量為220萬噸,2018年為8517萬噸;1949年石油產量為12萬噸,2018年為1.9億噸;1949年鐵路總長為2.26萬公里,2018年鐵路運營里程為13.1萬公里(其中高鐵里程達2.9萬公里);1952年人均GDP為119元,2018年人均GDP為6.46萬元;1949年全國平均每萬人中有大學生2.2人,2018年全國平均每萬人中有大學生1192人;1952年出國留學生有2763人,2018年出國留學生有66萬人。這些數據都真實反映了新中國的發(fā)展和進步。
二是新中國70年發(fā)展成效領先于其他后發(fā)現代化國家成立70年的發(fā)展。印度1960年人均GDP是82美元,幾乎與中國一樣,到2017年底,印度人均GDP是1979美元,而中國是8836美元,印度增長了23倍,中國增長了98倍;同期內,印度尼西亞增長71倍,菲律賓增長約11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增長約11倍,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不包括高收入地區(qū))增長約79倍,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qū)增長24倍,海地增長約10倍。這些數據充分證明,在后發(fā)現代化國家中,1949年后的中國發(fā)展速度是領先的。
再來看一些數據。與美國相比,拉美幾個重要國家在二戰(zhàn)后50年與美國發(fā)展相比越來越慢、差距越來越大。1950年到2000年,若干拉美國家以及中國的人均GDP同美國人均GDP相比,1950年阿根廷人均GDP是美國的52%,2000年是美國的30%;1950年智利人均GDP是美國的40%,2000年是美國的35%;1950年哥倫比亞人均GDP是美國的23%,2000年是美國的18%;1949年中國人均GDP是美國的1.2%,2000年是美國的2.5%,2017年是美國的14.7%。由此可見,我國和美國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而一些拉美國家與美國的差距則越來越大。這就充分證明,我國在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速度是最快的,成效是最顯著的。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功發(fā)展的事實對于世界的意義,就是為人類美好追求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fā)展,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從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審視新中國70年的歷史發(fā)展
我之所以要講這個問題,主要想從中國幾千年歷史發(fā)展征程中來看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地位和意義。70年,對于人類歷史來說是長河中間的一小段,但是對于人類文明史來說,卻不是一個小的數字。70年雖然不算很長,但也不算很短,尤其是它對于中國面貌的改變、對于世界發(fā)展的意義都非常大,我認為應該將新中國成立70年放到中國的歷史長河里進行審視。
(一)新中國70年發(fā)展與中國歷史上重要朝代建立70年發(fā)展比較
當然,這個審視是需要多角度的。下面我從中國歷史上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建立70年前后的發(fā)展情況與新中國70年前后加以宏觀比較。可能有的人覺得,社會主義國家怎么能跟中國歷史上的朝代進行比較?這個比較不是簡單機械的,主要是考慮中華民族歷史的延續(xù)性。社會主義是中國的社會主義,中國人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應該從歷史延續(xù)性上加以考慮。
漢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其建立70年時的公元前132年正是漢武帝意氣風發(fā)開始獨立執(zhí)政的時候。漢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即位。公元前133年,他就謀劃打擊匈奴——這個對于當時的漢朝威脅最大的外部敵人。此后的14年間,他發(fā)動了對匈奴的大規(guī)模打擊,解除了長期威脅漢朝邊境的最大外患。
唐朝建立于618年,70年后的688年是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雖然武則天在歷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但她在治理上還是有一些作為的。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上接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社會處于持續(xù)上升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是唐朝走向開元盛世的準備階段。
宋朝建立于960年,70年后的1030年正是宋仁宗當政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史書上公認的宋朝最為開明和興旺的時期。
明朝建立于1368年,70年后的1438年是明英宗統(tǒng)治的年代。朱祁鎮(zhèn)1435年即位,當時才8歲。但在朱祁鎮(zhèn)即位前,經過仁宗、宣宗的努力,明朝已經進入盛世階段。
清朝入關是1644年,70年后的1714年是康熙末年。這是清朝歷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的開始階段。在康熙統(tǒng)治時期,中國北部邊疆更加鞏固,國內經濟穩(wěn)定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從上述朝代建立70年的角度審視新中國成立70年來看,雖然其所處的時代差異大、各自的生產力內容也有所差異,但是整體的發(fā)展趨勢是有共同性的,那就是都呈現出總體上升的趨勢。這也充分說明,新中國的歷史發(fā)展與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具有內在動力和方向的一致性。從中國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的歷史,是對于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健康繼承和更高層次的升華。
(二)比較方法不能機械、簡單、靜態(tài)
搞歷史研究不能簡單機械地進行比較,歷史的發(fā)展是動態(tài)性的,我們不能機械地對一年、一個月、一個日子、一個時辰進行機械對照,也不能對每一個事件進行對照,以此預測未來,這不是歷史研究。通過對中國歷史上朝代建立70年的發(fā)展與新中國成立70年的發(fā)展相比較,一方面,我們既要看到一些積極的共性因素,使我們更加堅定信心地向前奔跑;另一方面,對于中國歷史上朝代建立70年前后的一些消極現象,我們要想辦法跳出這些周期律。中國歷史上的周期律在封建社會跳不出去,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很多都跳出來了,以后我們還會做得更好。
從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審視新中國70年的歷史發(fā)展,大家要注意幾點:一是防止循環(huán)史觀的研究方法,二是防止靜態(tài)的研究方法,三是防止離開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研究的弊端。總之,歷史是生動活潑的,歷史的時間和空間也是變化的,歷史空間是歷史主體活動賴以產生的客觀環(huán)境,忽視歷史空間來進行無條件、無標準的比較研究,就會出現移花接木似的魔術般的虛假成果,這樣的研究成果只能是娛樂而已。這一點是我要特別提醒大家的。
三、從國際共運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審視新中國70年的社會主義實踐
(一)新中國70年的發(fā)展是社會主義道路在落后國家成功發(fā)展的典型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設想,社會主義應該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首先成功。十月革命發(fā)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必須首先在發(fā)達國家同時爆發(fā)才能取得勝利的思想,使得社會主義革命在帝國主義最薄弱落后的國家首先取得了勝利。與蘇聯(lián)的城市中心論的革命模式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獨創(chuàng)性地開創(chuàng)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以此建立了新中國。所以,新中國從誕生之始就蘊含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論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上誕生了16個社會主義國家。雖然蘇東劇變爆發(fā)導致多數社會主義國家改旗易幟,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卻呈現出格外繁榮的局面。這也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在落后國家是可以搞的,也是可以成功的。
新中國70年的成功,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國家進行民族革命、階級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典范。這一成功,給那些正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增添了無盡的信心和力量,尤其給那些落后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提供了現實的經驗和長遠的方法借鑒。
(二)新中國70年的發(fā)展豐富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一是我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道路。二是我國建立了一套中國特色、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將人類政治文明的優(yōu)勢與中國特色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我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這些制度都是獨具特色的,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三是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制度。可以說,這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是史無前例的,因為我國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一方面與國際形勢相結合,另一方面又沒有陷入其他后發(fā)現代化國家發(fā)展中遇到的瓶頸和陷阱。這些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fā)展,也是對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豐富和發(fā)展。這為世界上堅持社會主義的國家和人民提供了思想借鑒和實際借鑒。
(三)新中國70年的發(fā)展使得社會主義制度大放異彩
有人說,一到中國就感受到了社會主義的活力。還有人說,一百年前是社會主義救中國,一百年后是中國救社會主義。正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fā)展,使得“社會主義制度”這個詞更加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使得它的光彩更為耀人。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fā)展,讓大家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流光溢彩的生機,以鐵的事實粉碎了貼在社會主義上面的各種負面標簽,使得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應有之義產生了更多的興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為社會主義重新正名,它讓那些奉行資本主義、正陷入危機和困惑階段的國家開始認真從社會主義的角度來思考其前途和命運問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fā)展使得社會主義制度大放異彩,人們對于社會主義的活力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更深刻的認識。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