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對此,我們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基本目標、基本內涵以及所要實現的基本價值出發,結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基本目標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節點,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鍵之年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充分肯定我們黨治理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全面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明確了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以及總體目標、工作要求,為堅定制度自信、實現偉大夢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確方向。
可以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成立以來第一次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為中心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目標之一就是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說,制度建設就是要建立一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社會。只有這樣的社會才是一個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制度建設作為改革的“下半場”的重要目標,真正抓住了我們所面臨的問題。
我們召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時間是關鍵且特殊的:一是我們要在2050年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二是我們在改革的“下半場”面臨著艱巨的任務,要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完善制度建設;三是我們處在重大的社會轉型期,要解決很多問題和風險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制度建設。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中心就是制度建設。那么,制度建設的基本目標是什么?我們應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經濟發展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截至2018年底,中國的GDP首破90萬億元,人均GDP約為9777美元。如果我們的GDP年均增長率保持在6%,到2020年,中國將跨入高收入國家門檻;只要我們的GDP年均增長率保持在5-6.5%,到2035年,中國的發展水平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只要我們的GDP年均增長率保持在3-5%,到2050年,中國將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我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夢想將能夠基本實現。在這一過程中,飛速發展的中國也將在2028年左右從GDP總量方面超過美國。
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來看,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肯定能夠實現。其次,“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仍需要我們的進一步努力,特別是需要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動。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要使經濟持續穩步發展,制度建設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極為重要。
(二)民生發展的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相比于我們過去講的物質文化需要,美好生活是主觀的,是老百姓的體驗,特別是對制度、環境、政策等的體驗。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要通過建立良好的制度和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使老百姓真正體會到,我們的社會是一個令人民群眾滿意的社會。具體來講,我們可以把美好生活概括為五種感覺:
第一,安全感。安全感是基礎,只有老百姓有了安全感,我們才能說生活是美好的。未來,我們要實現一個安全、秩序和穩步發展的社會。
第二,獲得感。我們要通過制度的改革和發展,使老百姓有所收獲,也就是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
第三,公正感。可以說,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就是要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其中,公正主要體現在分配公正、司法公正、行政公正等方面。一個能讓老百姓體會到公正感的公平正義的社會,也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之一。
第四,歸屬感。我們也可以將之理解為信任感。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要通過制度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進一步提升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黨、政府和老百姓之間的信任關系,讓老百姓相信,黨和政府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
第五,幸福感。幸福感正是美好生活得以實現的直觀感受。也就是說,老百姓只有在體會到安全感、獲得感、公正感、歸屬感以后,才能真正有幸福感。
綜上所述,制度建設的基本目標,既包括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也包括實現民生發展的目標。也就是說,我們下一步的制度建設要著眼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兩個方面。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共13個方面。對此,我們可以總結出,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在改革的“下半場”著力推進四個體系的現代化。這四個體系的現代化,同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內容,對于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化解改革進程中的風險和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一)權力體系的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首先就表現為權力體系的現代化。我們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權力體系。權力體系的現代化有三個標準:廉潔、廉價、有效。只有政府達到了廉潔、廉價、有效的標準,我們的治理能力才能隨之提升。
首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廉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反腐敗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從2019年上半年的腐敗案件來看,我們的制度方面還存在一些漏洞。過去幾年,我們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等。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還必須在具體方面通過法律法規,把對權力的約束和限制落到實處,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
其次,我們要建立一個廉價的權力體系。任何現代化的權力體系,其權力運行的成立都是比較低的,是能夠節省公共資源并使公共資源大量用于民生的,而不是成為多余的行政成本。我們在這方面還有改革的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公消費”方面的改革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還存在這樣那樣的權力運行成本過高的問題。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要本著降低成本、節約公共資源、使公共資源用于民生的原則,下功夫進行一些制度的建設和改進。
最后,我們要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能力,也就是要通過制度建設進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務效能。過去幾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政府職能轉變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比如簡政放權改革、放管服改革等。我們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提高治理能力、下放權力的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大發展空間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是當前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下,我們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職能的進一步轉變,仍將是改革的“下半場”的中心。也就是說,要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我們就必須繼續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下大力氣,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多的貢獻。
(二)民主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必須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們的根本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核心和基礎。社會主義民主歸根結底是讓人民當家作主,這就需要保障人民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必須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
首先,我們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領域充分發揮民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確實做了很多工作,使民主在公共政策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重大政策出臺前廣泛征求社會意見以及開咨詢會、座談會、研討會,再包括各部委建立專家庫等。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要在民主制度的建設方面下大決心,進一步完善決策咨詢制度、發揮人民群眾的才智、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優勢,使重大公共政策能夠得到正確的制定和執行。
其次,我們要進一步完善選人用人制度。也就是說,在選人用人的過程中進一步擴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力度,使我們能夠選好人、用好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進行民主測評等,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再次,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預算制度。財政是政府工作的發動機,公共財政用在什么地方、如何用、通過什么方式用……都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要通過民主的辦法來進行公共財政預算,形成有效的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公共財政的使用。在把錢花在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地方這一方面,我們還是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2020年到2035年是一個重要的制度完善期。在這一時期,我們要加大改革力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
(三)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能不能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就在于我們的法治國家建設。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最基本的標準就是法治化,現代化程度和法治化程度是密切相關的。對此,我們要建立一個人人參與、人人負責、權利義務清晰的社會。
從治理角度來看,目前為止,人類文明發明了三套國家治理體系:一是宗教體系,其最高目標是至善、最高的善;二是道德規范體系,即以德治國,也是中國傳統的治理體系,強調良心是人性的核心,要充分激發人的良心和道德,學習道德典范、模范;三是法律政策體系,其特點是強制,最高目標是秩序,同時也是現代社會的最根本治理方式。
我們國家的國情和治理方式是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相結合。因此,在改革的“下半場”,在制度建設方面,我們既要推進法治建設,還要進一步研究道德規范方面的現代社會特征,引導人民群眾學習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所以說,依法治國是我們改革的“下半場”在制度建設方面要著力推進的一項基本制度。只有實現了依法治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得到進一步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
(四)公共服務體系的現代化
公共服務體系的現代化是現代社會的特征,也是我們改革的“下半場”的中心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就要求我們從方方面面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真正把民生放在制度建設的中心位置。
第一,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教育體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氣質的形成,跟教育體系有著很大的關系。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在完善教育體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群眾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考試毛入學率接近50%。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深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全球化國際化的深入,我們的教育體系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第二,我們要在人民群眾的健康方面加大力度。要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我們就必須要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公共醫療與健康服務體系。這是我們的政府必須花大力氣完成的事業,也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第三,我們要進一步抓就業工作。也就是說,我們的就業制度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間。隨著我們經濟結構的轉型,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平臺將會從生產型、加工型、資源型轉變為技術型、環保型、服務型、休閑型。因此,未來中國的就業領域主要是在服務業和休閑業兩大領域。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必須要繼續保證并擴大這兩大領域的就業,通過制度建設使就業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
第四,我們要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障的力度。社會保障工作將是改革的“下半場”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要思考如何通過制度建設,提升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水平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這方面已經加大了力度,比如扶貧制度改革、養老制度改革、醫療制度改革等。然而,我們要想建成一個人人滿意、人人幸福的社會,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空間還是很大的。
綜上所述,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仍面臨著艱巨的制度建設任務。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的13個方面的制度優勢發揮出來,是我們必須要落實的。可以說,落實的關鍵就是實現權力體系、民主治理體系、依法治國、公共服務體系的現代化。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所要實現的基本價值
在下一步的改革發展中,我們要通過制度建設,真正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價值,也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要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這五大價值的關鍵,就是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緊緊抓住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公平正義的社會,是我們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的根本,是實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社會。我們要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就必須依靠制度建設,提高科學執政能力、民主執政能力和依法執政能力,最終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的日子。這是一個人類從古到今追求的向往的目標。這個目標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在我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成為現實。
幸福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在這個問題上,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幸福是對象化的,即把幸福具體在一個對象上,認為幸福就是金錢、權力、知識,越多就越幸福。但是,幸福對象化的后果很可能就使人們成為了對象的奴隸。試問,奴隸幸福嗎?因此我們說,馬克思的幸福關系論更值得推崇。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幸福的實現體現在關系的狀態中。只有在良好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家庭關系中,個體的幸福感才能夠實現。幸福不是對一個“點”的感覺,也不是暫時的,暫時的只能叫快樂。一個人感到幸福的狀態,一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因為人的幸福來源于對社會關系的感覺。
個體幸福是與整體幸福是相關聯的。我們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要使人民群眾獲得幸福感。一個實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的社會,也一定是一個使人民群眾有幸福感和尊嚴的社會、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只有在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才能形成文明和諧的良好人際關系;只有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我們每個人才能愉快地生活、工作與成長;也只有在愉快的生活、工作與成長中,我們每個人的幸福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因此,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是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的前提與保證。要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我們就必須通過制度建設來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一步提高我們黨的科學執政水平、民主執政水平、依法執政水平,進而不斷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新中國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走在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我們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一方面源自于人民群眾的勤勞和智慧,一方面源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發展,推動新中國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也保證了我們的改革與發展都是沿著正確方向邁進的。所以,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要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制度建設上下功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