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漁獵文明到農耕文明,再到工業文明,人類文明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形成了大量遺產,特別是在工業化時代,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址、工業遺跡、工業設備,等等。隨著城市的升級改造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的工業廠房、設備等退出了城市空間,這就需要我們考慮如何去保護和利用這些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是在人類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它屬于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同時,工業遺產不同于普通的文化遺產,它的核心價值在于技術價值。通過工業遺產,我們能夠看到人類在工業化進程中技術進步對工業的推動作用。
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我們迎來了創意經濟時代。產業結構的提升間接導致大量的工業遺產閑置。保護工業遺產,使其在舊城改造中發揮新的作用,成為當今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今天,我將通過對國內外一些案例的分析來介紹幾種工業遺產保護模式。
一、工業遺產保護的博物館模式
我們先看一些國際上的案例。工業博物館的模式是國際上保護工業遺產的一種基本手段。這些工業博物館多數已經成為當地甚至全球有影響力的培訓、教育和旅游基地,它的保護標的更多是指向工業遺產的核心價值,即技術價值。比如,英國的鐵橋峽谷博物館群。鐵橋峽谷位于英國什羅普郡,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祥地,16世紀晚期開始開發,以煤炭工業為支柱產業,19世紀下半葉開始衰落。20世紀60年代,英國政府開始對其進行遺產保護,恢復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和建造主題博物館。1986年11月,鐵橋峽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因工業而聞名的世界遺產。鐵橋峽谷以鐵橋和鼓風爐最為著名,是采礦區、鑄造廠、工廠、車間和倉庫的罕見匯集區,密布著由巷道、軌道、坡路、運河和鐵路編織成的古老運輸網絡。目前,鐵橋峽谷已經形成占地10平方公里,由7個工業紀念地和博物館、285個保護性工業建筑整合而成的旅游目的地。鐵橋峽谷工業遺產旅游的成功開發帶動了英國其他地區和日本、北美等國開發此項產業。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是資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轉型的經典案例。魯爾工業區位于德國西部,形成于19世紀中葉,是德國以及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它以采煤、鋼鐵、化學、機械制造等重工業為核心,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20世紀50、60年代以后,由于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魯爾工業區大批煤礦和鋼鐵企業關閉。從1989年開始,德國政府出臺復興改造計劃,改造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面積保留原址廠房和設施,并賦予它們新的功能,改造與新增作品小到雕塑裝置,大到建筑群、城市公園和水系治理。目前,魯爾工業區的工業遺產旅游由19個工業遺產景點、6個國家級工業技術和社會史博物館、12個典型的工業聚落以及9個利用廢棄工業設施改造而成的瞭望塔組成。
美國的工業遺產保護同樣不乏工業博物館的模式,比如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博物館坐落于國際金融中心芝加哥市南部海德公園社區,是西半球最大的科學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博物館之一。
除了政府主導的工業博物館外,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也建立了企業自己的工業博物館,將工業博覽會與商務旅游結合起來,向客戶展示公司的歷史文化和科技成果,同時增加盈利項目,拓展盈利空間。比如德國慕尼黑寶馬總部大樓“四缸大廈”。
美國西雅圖波音飛機組裝車間,實際上也是一座工業博物館。就像到紐約必登帝國大廈,到舊金山必走金門大橋一樣,到西雅圖,人們就會想到參觀波音飛機組裝車間;到底特律,就會去參觀福特汽車流水線;到亞特蘭大,就會去看看可口可樂博物館以及CNN總部。
在日本,以工業為主題的企業博物館也成為不少城市的旅游景點,比如名古屋豐田汽車博物館。
我們再看一些國內的案例。基于國外工業博物館模式的特點和成功經驗,我國也開始在工業遺產保護上引用了工業博物館的模式,中國工業博物館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沈陽有著“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的美譽,是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工業中心城市,中國工業博物館就坐落于沈陽市鐵西區,總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現有通史館、機床館、鑄造館、冶金館、重裝館、汽車館、機電館、香港館、車模館、鐵西館等展館,是省市區政府聯建的目前國內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博物館。博物館的展物中含有多項“工業之最”,如世界最大口徑鑄管(直徑2.2米)、最大超高壓斷路器殼體(鋁合金鑄件,重2噸)、最大立車橫梁鑄件(重115噸)、最薄鑄件(厚0.38毫米)等,含有多項“中國第一”,如中國第一個鑄造澆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壓管的樣管、第一臺萬能鉆床、第一臺立式八軸機床、第一臺精密絲杠車床、第一臺五軸聯動機床等。
由企業主導的工業博物館,比如青島啤酒博物館,位于青島市登州路56號青島啤酒廠內,展出面積6000多平方米,以青島啤酒的百年歷程及工藝流程為主線,濃縮了中國啤酒工業及青島啤酒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世界視野、民族特色、穿透歷史、融匯生活的文化理念,是一座國內首家、世界一流的啤酒博物館。
通過國內外案例,我們看到工業博物館模式能夠較好地體現工業遺產的技術價值,有利于提高民眾保護工業遺產的意識,是保護工業遺產核心價值的經典手段。工業博物館與普通博物館的文物展示存在著差異。普通博物館是對城市的記憶或者發展作為展示的主題,對城市歷史的某個剖面進行脈絡性地歸納。這必將會受限于博物館的空間與展品的有機聯系,很難表現多元的城市記憶和特色,導致城市的性格不鮮明。
工業博物館是將工業生產的建筑和場所、生產工藝過程、機器設備等作為展示的主題,是一個時期技術發展水平的標志或者物質的見證,具有較高的工業考古價值。通常采取整體保留的方式,在工業遺產的原址上建立博物館或者展覽館,主體依托昔日的工業活動空間或者場所,注重保留工業活動原有的工業條件和區域環境,把對城市記憶的展示和表現鎖定在大工業的視角解讀,突破既定的展覽空間。在微觀上,可使工業文物在博物館中得以方便、生動地展示,彌補普通科技類博物館在傳遞技術細節中的失落環節;在宏觀上,又可以從多個側面對工業文明的風貌進行原真再現,反映勞工文化、地方歷史和產業發展的變遷,凸顯城市形象。
工業博物館對工業遺產的品相要求較高。第一,內涵上要在工業發展史上具有典型性或者重要性,有著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底蘊,包括悠久的歷史和較高的知名度,以及在本行業的特殊地位等;第二,外部具備保存較為完好的工業建筑和場所,盡可能保持或者再現其原始風貌;第三,內部具有能夠完整呈現工業生產流程的機器設備,能夠凸顯其與科學技術進步的聯系,再現昔日工業規模生產的場景。第四,在物質遺產的基礎上,要適度地還原能夠代表時代和城市記憶的非物質工業遺產。比如,生產場面、管理流程以及與生產相關的場所(食堂)等。第五,在運營模式上,要有條件地緊扣工業遺產的技術價值,利用趣味性強、知名度高的生產線為公眾提供互動式、體驗式服務,加深公眾對當時科學技術及后續演變過程的理解。作為公眾認識工業文化的重要載體,工業博物館的展示效果要能夠讓參觀者體驗身臨其境、時空倒流的真實感,激發公眾對工業遺產保護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增進人們對工業歷史與現實的認識和深度思考。
工業遺產保護的博物館模式與目前中國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能夠產生極強的后發優勢。國內外諸多實踐也證明,工業博物館正在從單純工業遺產保護模式轉向工業旅游開發等配套模式。
二、工業遺產保護的景觀公園改造模式
工業生產活動停止的直接后果是工業廢棄地的形成。工業廢棄地的生態環境往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并伴有各種工業設施、地表痕跡以及遺留的廢棄物,主要有生產設施、倉儲設施、交通運輸設施、動力設施、給水排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以及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具體而言,包括各類車間、廠房、庫房、變電站、鍋爐房、煙囪、井架、水塔等,此外,還包括高爐、氣罐等工業生產設備以及機器,如鐵路的機車、管道、傳送帶等運輸設備,這些工業廢棄物或者遺留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城市的發展。
對于工業遺跡給予保留賦予其新的功能,并在景觀美學意義和生態特質上加以強化,將之開辟為市民生活休閑的工業遺址景觀公園,也可稱為綜合性城市開放空間或者公共休憩空間。景觀公園依托工業遺存對工業廢棄地上的各種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要素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并加以更新利用或者進行藝術化加工,引入城市公共活動功能,為公眾提供工業文化體驗及休閑娛樂、體育運動、科教等多種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間,達到工業廢棄地的環境更新、生態修復、文化重建、經濟發展的多重效果。
我們先看一些國際上的案例。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傳統工業的衰落及環境意識的加強、環保運動的高漲,現代工業廢棄地更新和改造項目逐漸增多。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態和生物技術的成果也為工業廢棄地的改造提供了技術支持。工業景觀公園模式發端于20世紀60、70年代,成熟于20世紀90年代,比如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是用景觀設計的方法對工業廢棄地進行再利用的先例,它在公園的形式、工業景觀的美學文化價值等方面,對景觀設計都產生了廣泛影響。
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被譽為后工業景觀公園的經典范例。此外,德國薩爾布呂肯市港口島公園、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美國波士頓海岸水泥總廠及其周邊環境改造、美國丹佛市污水廠公園、韓國金魚渡公園等,都是此類比較有影響的項目。實踐表明,通過對工業廢棄地的改造,可以成功地實施對城市環境的改善,從而有效地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我們再看國內的案例。比如中山岐江公園,是在廣東中山市粵中造船廠舊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題公園,是工業舊址保護和再利用的成功典范。
通過國內外案例,我們不難發現三個關鍵詞:公眾、生態、藝術。公眾,即直接目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在工業遺產保護的景觀公園改造模式中,一方面,景觀公園呈現了歷史上輝煌的工業文明;另一方面,景觀公園將工業遺跡的改造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這種公益性的改造模式使不同社會階層的群體共同受益。
生態,即著眼于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在工業遺產保護的景觀公園改造模式中,設計師引入生態理念,運用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手段達到工業廢棄地的環境更新、生態恢復、文化重建及經濟發展的目的。在景觀設計中,融入工業遺產保護的理念和生物技術,使工業廢棄地的基礎設施保留原來的結構,并將該地塊改造為生態景觀。
藝術,即重在開發工業遺產的美學價值。在工業遺產保護的景觀公園改造模式中,重新解釋了廢棄的工業景觀的價值與含義,這些工業遺跡是人類歷史遺留的文化景觀,是人類工業文明的偉大見證,飽含著技術之美,工業建筑和機械設施可以成為創作的材料,工業符號也可以成為藝術創作的語言,這些工業遺跡使設計思想和手段更加豐富。
通過國內外案例,我們總結出三種方式:整體保留、部分保留、構件保留。整體保留,指將以前工廠的原貌,包括建筑物、構筑物、設施等全部保留下來。部分保留,指保留廢棄工業景觀的一個片斷,使之成為公園的標志性景觀。需要說明的是,該片斷既可以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工廠性格特征的工業景觀,也可以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工業建筑物、構筑物,或者是質量較好、只需適當維修、加固的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工業部件。構件保留,指保留工業遺產的建筑物、構筑物、設施或者構造的一部分,比如一段墻、一個框架、一榀桁架等。從這些構件中,可以看到以前工業景觀的印跡,喚起人們的記憶,引起人們的聯想。這些保留下來的部分可處理成場地上的雕塑,強調視覺上的標志性效果。在景觀公園的建設中,還要重視對工業遺產精神文化的保護,充分考慮工業遺產地區居民的生活需求,維護生態環境和空間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工廠設施和特色場所包涵的精神文化。
通過國內外案例,我們總結出對廢棄的工廠設施再利用的三條途徑。第一,利用工業景觀的形態和結構轉變為公園的結構。第二,對原有的工業建筑進行改造,在保留原空間形態的基礎上改造成音樂廳、影劇院、展覽館等文化娛樂場所。第三,重新使用原工廠中的工業設備。對于已經被部分拆除的工業設備,可以改造成新的建筑雕塑。
三、工業遺產保護的創意園區開發模式
作為創意經濟時代的代表,創意產業對于改造城市面貌,優化城市布局,助推城市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創意園區開發模式在國內外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中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方面。這種模式把倉庫、廠房等工業文明的載體改造成為創意產業園或者現代藝術區,用于展示現代藝術、大型雕塑、裝置藝術等,表現文化創意的多元性、延續性和叛逆性。
我們先看國際上的案例。創意產業在英美兩國較先發展起來,比如,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島的蘇荷(SoHo)藝術區。蘇荷原是19世紀工廠和倉庫最集中的地區,20世紀50、60年代,美國興起了大批新銳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是蘇荷藝術區的第一代居民,從此開啟了美國現當代藝術的鼎盛時期。
我們再看一些國內的案例。在新一輪經濟大潮中,中國的不少發達城市紛紛把發展創意園區作為利用工業遺產的主要方式,突破了美國紐約蘇荷(SoHo)模式,注入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798藝術區。798藝術區所處的位置曾經是中國電子工業的搖籃,藝術區的名字由北京國營電子工業老廠區的名稱沿用而來。在798藝術區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文化概念以及LOFT這種時尚的居住與工作方式。
隨著798藝術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國際政要紛紛前來參觀訪問。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參觀時感嘆:“幾十年前的包豪斯建筑在德國都很少發現了,今天居然在北京存在,真是太難得了!”
在工業遺產保護的創意園區開發模式上,上海也做了大量探索性、開創性工作,比如上海8號橋創意產業園區,把凝聚著特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的老廠房變成吸引創意人才、激發創意靈感、集聚創意產業的新載體。
天津也牢牢把握創意經濟時代的機遇,充分利用并有效整合當地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在中心城區全面開展創意產業改造工業遺存的工作。
工業文明是一座城市必經的發展階段,藝術和文化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工業遺產保護的創意園區開發模式利用存量資源注入時尚、個性的建筑元素,吸引眾多藝術家工作室入住,通過構建創意產業的發展平臺保護歷史建筑,保留城市文化底蘊。如今,將工業遺產改造為創意產業園區的模式已經在全國普遍實施。
通過國內外案例,我們總結出工業遺跡具有可供創意產業利用的諸多優越條件。第一,工業遺跡的地理位置處于城市的中心或者交通便利地帶。第二,工業建筑物具有高大寬敞的空間,適于創意產業從業者自由改造。此外,建筑物具有很好的通透性和良好的采光,不僅適合藝術創作,也適合大型油畫、雕塑等現代藝術作品的展示。第三,工業建筑物形式多樣、結構牢固,藝術家經過再創作后其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第四,工業建筑物有獨特的標志性,能夠充分體現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第五,有利于形成產業集聚。集聚化是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大特點。第六,工業遺跡可以為創意產業提供歷史文化價值。
同時,以工業遺產為載體發展創意產業有利于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有利于樹立工業遺產的保護意識。工業遺產與創意產業結合,有利于凸顯工業遺產作為文化資源的特質,強化保護意識,使人們珍惜和善待工業遺產。同時,工業遺產作為舊城區的保留建筑群,可以喚起人們的懷舊情懷,這種對人文歷史的召喚有著彌足珍貴的社會意義。
第二,有利于正視工業遺產存在的價值。工業遺產作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工業化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創意經濟時代,通過文化創意產業形成新的核心價值。
第三,有利于拓展工業遺產保護的思路。工業遺產保護只有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之中,才能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在處理傳統工業遺產風貌與現代設施的關系時,要調動企業、社會和個人各方面力量,加大資金投入,形成工業遺產保護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良好氛圍。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