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詩歌包括兩大部分,一個是南朝詩歌,一個是北朝詩歌,但是所有研究南北朝詩歌的學者,包括閱讀南北朝詩歌的讀者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南北朝詩歌的主體是南朝詩歌。南朝的詩人跟詩歌作品數量都遠遠多于北朝,這也決定了南朝詩歌取得的成就比北朝大,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比北朝高。就南北朝詩歌的關系而言,北朝詩歌幾乎像一個跟在南朝詩歌后面跑的小兄弟,南朝詩歌一直獨領風騷,帶領著北朝詩歌,因此我后面講的內容,舉的例子,多以南朝詩歌為主。
一、南北朝詩歌為何不被看好?
題目里特別強調南朝詩歌受到了輕視,為什么會這樣?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對南朝或者整個六朝都有一種不該有的歧視。由于南朝詩歌產生在南朝,就具有了原罪。南朝是個什么樣的時代呢?在中國歷史上,南朝是一個分裂的小王朝,我們中國人不喜歡分裂,喜歡統一的大王朝,比如漢朝、唐朝。從中國的政治史上看,我們通常認為南朝是兩個盛世之間的衰世,前面是漢,后面是隋唐,中間分裂著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不僅衰,而且亂,六個朝代,每個朝代只有幾十年,走馬燈似地換皇帝。中國人也不喜歡亂世,喜歡的是治世。再加上南朝最后被滅了,所以這個朝代屬于政治上的失敗者。大家都喜歡講成功,不喜歡失敗。綜合分裂的小王朝、衰世、亂世、失敗者這些評價,南朝在歷史上的地位肯定是不高的,連帶著南朝的詩歌、文學也都不受人待見。
這里舉宋代大名人蘇軾評價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話,叫“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意思是韓愈的出現改變了持續八代的文學不興的狀況,使原本道德淪喪的社會再次開始講究道德。這句話把包括六朝在內的從魏晉南北朝到隋的八個朝代全都囊括在內,將韓愈出現之前的八個朝代在文學上全盤否定,在政治上一筆抹殺。李白在《古風》里也說過貶低南北朝詩歌的話:“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大家都知道“建安”是東漢末年的年號,實際上那時候掌握實權的是曹操,所以講歷史的時候我們經常把建安當做三國中的魏國。這句話是說建安以后的詩歌過于綺麗,都無關緊要。李白是唐朝的,建安以后那就包括了整個的南北朝,可以說這就是他對南北朝詩歌的一個評價。韓愈在一首叫《薦士》的詩里也對南朝詩歌進行過批評和貶低:“齊梁及陳隋,眾作等蟬噪”。夏天知了叫了,有的人覺得很有美感,韓愈不這么認為,至少在這個地方不這么認為,他覺得齊梁及陳隋的詩作像蟬鳴一樣特別吵鬧,令人煩躁。“齊梁及陳隋”其實就代表了整個南朝的文學。
前面我們列舉了蘇軾、李白、韓愈,這些都是什么人呢?唐宋時代的文學大家,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流的人物。盡管他們發出言論的時代是唐宋時期,但這幾個人的聲音對后世,包括對元明清以后的人對南朝的認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事實上,李白、韓愈等人對南朝詩歌的批評和抹黑并非出于客觀、科學的評價,而是基于一種政治正確的策略性表達。所謂政治正確,就是要突出唐朝成立的合理性,南朝乃至魏晉南北朝八代都是政治上黑暗,文學上也沒水平的,這才顯得唐朝高明、偉大。因為時代需要,所以不僅李白這么講,韓愈這么講,唐代初年的陳子昂也這么講。如果我們仔細讀李白的詩,就能從中發現端倪。
李白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一詩里面講“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這是李白在南京寫的一首詩,詩中的“謝玄暉”指南朝詩人謝脁,他是南京人。謝脁曾在南京寫過一首詩,里面有一句正是“澄江靜如練”。李白后來到了南京,看到了同樣的景象,認為謝脁的詩寫得好,就以此詩來致敬、懷念謝脁。清代有一個很有名的詩人、詩歌評論家叫做王士禎,他曾用絕句的形式來評論從前的詩人和詩歌,在此過程中他就注意到了李白對南朝詩歌的評價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明明特別欣賞謝玄暉的詩,卻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謝玄暉不也是建安以后的人嗎?
王士禎是這么說的:“青蓮才筆九州橫,六代淫哇總廢聲”,李白特別有才華,一支大筆橫掃九州,把整個六朝的詩歌全部都掃進垃圾堆里面去了;“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謝宣城”,雖然如此,他選擇葬在宣城,那是謝脁當年做過官的地方。李白為什么要埋在宣城?因為謝玄暉,“一生低首謝宣城”。今天我們去宣城青山還能看得到李白墓。
正像前面我們說的,李白的話不必太當真,這種矛盾證實了這一點。同樣的,蘇軾和韓愈的話也是如此,因為幾位文學大師說話時都有特定的立場和背景,所以我們要先搞清楚再做判斷。退一步說,南朝的政治不行,這一點要承認,但如果把文學史和政治史分開,政治上的亂世、衰世未見得不可以是文學上的繁榮時代。詩跟政治是兩碼事,詩史和政治史也是兩碼事,不應該混為一談。并且從政治史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劃分出南朝里的宋齊梁陳是在哪一天滅亡的,但是要從文學史上說清楚從晉到宋,南朝詩歌是在什么時候開局的就很難,因為有很多詩人,像陶淵明、謝靈運,他們都是由晉入宋,他們創作的詩歌有的屬于晉,有的屬于宋,有的屬于前面的魏晉,有的屬于后面的南朝,所以政治史跟詩歌史大不一樣,要理解南朝詩歌,我們有必要把南朝的詩歌跟南朝的政治史分開來講。
最后我想借用一首宋代人的詩,來說明南朝詩歌被抹黑和輕視的事實,直到今天我們很多人對南朝的認識還像詩中描述的那樣:
石頭城故事
宋李山甫
南朝諸國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
總是戰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
“愛風流”,平時光顧著玩樂、鶯歌燕舞,打起仗來就不行了,跟北魏打打不過,跟隋打也打不過,所以沒法守住自己的江山。這首詩寫得并不好,但它表達了后世對南朝及南朝人的一種相當流行的認識:一天到晚忙的是歌舞風流。如果從這個角度做一些聯想和發揮,也許我們可以就此認為南朝人在文藝上頗具水準,那我們就專門來講一下文藝中的詩歌一類。
我們說南北朝詩歌不該被輕視,為什么這樣說?它的真相是怎樣的?要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就要真正客觀地來理解南北朝的詩歌。我從下面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它的特色,再一個是它的貢獻。
二、南北朝詩歌的四個特色
(一)詩人的家族化
從南北朝之前的先秦兩漢到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沒有一個朝代像南北朝時期一樣在詩人家族化方面表現得那么突出。南朝的詩人絕大多數來自當時的世家大族,簡稱為“世族”。也有人認為是士大夫的“士”,還有人寫作“勢”或姓氏的“氏”。雖然讀音都一樣,但它們所指的內涵卻有所區別,比如“世族”和“士族”,一個是強調家族世代傳承;一個是指詩禮傳家,有文化的家族。
下圖列舉了幾個大家族的例子。
1
包括瑯邪王氏、陳郡謝氏、彭城劉氏、新野庾氏,還有下面的顏延之、袁淑,這些人都是北方來的世族,后來遷移到南方,我們通常稱之為僑姓;原來就住在南方江蘇吳地的叫做吳姓,包括陸機、陸云兄弟,張融、沈約等。另外,北朝的好多詩人也出自大家族,具有世族背景。再看唐代、宋代的詩人,唐代作家多出身寒門,不像南北朝的世族文人特別多。宋代的話你可以說蘇軾他們家出了三個,但那是少數,南朝都是一批一批地出。
南朝詩歌詩人的家族化還包括一種特殊家族,就是南朝的王室。
2
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劉、蕭、陳這三個家族,他們一開始并不以文學見長,可是當上皇帝之后就開始玩文學了。以最早的劉宋為例,劉宋的第一個皇帝是宋武帝劉裕。我們不能說他大字不識幾個,但他的字真的寫得不好。當了皇帝總要批公文,批公文的時候字那么差劉裕就覺得有點難為情,他的一個謀士就給他出主意說批公文的時候可以只寫大字,字寫得大了顯得有氣勢。結果劉裕真的這么做了,一張紙寫不了幾個字,這是史書記載的。另外劉裕為人非常節儉,以皇帝的標準來看甚至有些寒酸,他的孫子孝武帝繼位以后曾經去看過他的故居,不禁感嘆自己的爺爺當年生活條件怎么那么差。由此可見,劉裕根本不講究文學、風雅之類的東西。可是到了劉裕的第三代,宋文帝的兒子劉義隆,包括孝武帝劉駿,及后來的兩個諸侯王劉鑠和劉昶就不一樣了,他們都很擅長文學,詩賦都信手拈來。
我曾經很喜歡孝武帝劉駿,后來我覺得這個喜歡是有政治錯誤的,因為這個人的個人品德有問題,在男女關系上亂搞,政治品德上也有一點問題,但是這個人才華出眾,可惜沒能活到40歲。劉駿是漢武帝的粉絲,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像漢武帝那樣雄才大略的君主,最終政治上沒有成功,文學上卻取得了相當高的造詣,有不少樂府詩都是他創作的。
再說蕭齊(南齊)的皇帝。蕭齊很短,是南朝四個朝代里最短的一個,我覺得特別突出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竟陵王蕭子良,另一個是隨郡王蕭子隆。因為整個齊都很短,也不用分前齊和后齊,這兩個人差不多處于同一時代。竟陵王蕭子良的府邸在哪里呢?就在現在南京市中心鼓樓、南京大學老校區鼓樓校區東邊的雞鳴寺附近,也就是雞鳴寺以西,所以叫西邸。他招收了好多喜歡寫詩做賦的文人文士,一起討論最新的學問,這個文學群體被稱為“竟陵八友”。當時最新的學問從哲學上說就是印度來的佛學,從文學上說是剛剛興起的聲律,怎么把漢語分成平仄,怎么把聲律的知識跟詩歌的創作結合起來,都是竟陵王蕭子良的竟陵八友討論的問題。
“竟陵八友”中有一位重要人物后來當上了皇帝,他就是梁武帝蕭衍。他的幾個兒子蕭統、蕭綱、蕭繹在政治上都沒大作為,但在文學上都很優秀,當然,蕭衍本人的文學素養也很高。
南朝皇室的一個實際情況就是大部分人政治不行文學行。有人說江南天子多出人才,這句話應在梁朝的梁武帝蕭衍與他其中的三個兒子身上剛剛好。要講南朝詩歌的家族化,他們父子四人是一定要說的,詩都寫得非常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蕭統還編過《文選》。《文選》就是選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漢族詩文總集,從南朝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研究?,F在國內還有一個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研究唐以前文學的人沒有人不讀《文選》的。
陳后主在政治上荒唐可笑,但他喜歡文學,在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他身邊有很多“狎客”,大概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閑散的文人。君主喜歡文學,狎客們就作詩作賦,所以陳朝詩歌的繁榮與君主的熱愛是很有關系的。
南朝詩人多具有世族、皇族背景,這使得南朝詩歌的發展具有了貴族化的傾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貴族化的審美趣味。什么叫貴族化的審美趣味呢?貴族的審美肯定跟民間的不一樣,二者間的區別好比歌劇與郭德綱相聲。精英文人的創作喜歡典雅精致的風格,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朝詩人顏延之,同為南朝詩人的鮑照評價其詩的特點是“鋪錦列繡,雕繢滿眼”。今天我們讀到很多顏延之的詩可能都覺得不太好讀,為什么?里面有學問,有典故,有顏延之讀的滿肚子的書。他的書都讀到喉嚨了,情不自禁地要吐出來。這種風格典雅精致的詩歌是官方場合或者禮儀性場合所需要的。我經常說我們必須要認識兩個顏延之,事實上去讀顏延之的傳記,比如《宋書·顏延之傳》,我們會發現他其實是個脾氣特別大的人。劉宋時他經常敢沖撞皇帝,沒有被殺還活到了七十多歲簡直就是奇跡。跟他同時代的謝靈運也愛鬧鬧脾氣,不過謝靈運鬧一下脾氣就被殺了。為什么顏延之沒事?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兩個人發脾氣時拿捏把握的度不一樣,另一個比較關鍵的原因是顏延之的兒子與皇室關系很好,也就是家族關系。顏延之一方面脾氣大,使酒罵座;另一方面也是供奉朝廷的。魏晉南北朝的很多文人都是雙重人格,脾氣雖大,但到了朝廷發生了什么大事要寫大文誥的時候都會配合,因為不配合就有危險。比如魏晉時代的阮籍配合了,他就沒事;嵇康不配合,就死了。
與這兩方面相對應的是顏延之的兩種詩風:一種是《五君詠》。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魏晉時期有一群名人叫“竹林七賢”。這七人中的山濤、王戎兩人顏延之不喜歡,他覺得他們倆跟其他五人不是一碼事,并分別為其他五人作詩一首狠狠地夸了一通,以表達后輩對前賢的尊敬。第二種風格是從駕隨幸的詩。好比跟隨皇帝出游,皇帝說這個地方風景挺好的,怎么可以沒詩呢?顏延之就必須得寫一首詩。這類詩歌須遵從應制詩的套路,即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從時空上看,要從古到今,回顧歷史;二是要有大格局,過去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沒有我們今天劉宋的皇帝那么偉大;三是對偶要精整,文字形式上的典實要有辭采。應制文章就像在禮儀場合你要穿戴規整,并且這種規整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不同的標準,過去是峨冠博帶,現在是穿西裝、皮鞋,打領帶。那么這兩種風格的詩,后一套顏延之寫得特別好。值得強調的是,后來很多唐朝人都學習了他的應制詩,李白、王維也寫應制詩,李白到了宮廷里看到楊貴妃,必須寫詩夸贊楊貴妃多么好多么美。
第二,南朝的很多詩歌屬于貴游文學。所謂貴游文學就是以一個貴族為中心,周圍有一群文人跟他一起玩文學。這些文人比較具體的作用就是幫貴族們起草文誥,做文字幕僚。這一傳統后來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長遠的影響。明清時代特別是清代,江蘇揚州、淮陰一帶漕運、鹽運發達,尤其是鹽運總督非常有錢,身邊養了好多文人,或者說清客(舊時在富貴人家幫閑湊趣的文人),如果大家讀過《紅樓夢》,書中賈政身邊就有一些清客。另外貴族本身喜歡文學,跟大家一起作詩,這也叫貴游文學。貴游文學從東漢末年的“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開始,包括西晉的“二十四友”,但比起漢末時代或魏晉時代,南朝的貴族文學要繁盛得多。更確切地說,南朝的達官貴族,也就是府主發揮的作用更大。“府主”的概念來自西方研究文學藝術過程中產生的一個學術界的詞語,是贊助者的意思。怎么講呢?就是我讓你住在王府里,供你衣食無憂,只是我偶爾高興要作詩的時候你要跟著一起作一首,或者我有朋友來,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很開心,你作一首詩點綴點綴。南朝這類的活動非常多,所以說南朝貴游文學更加繁榮。
(二)主題的時代化
如果從詩歌寫作內容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南朝詩歌的主題內容具有一種時代化的特點,就是表現出了當時的人們的一些價值觀念,這個措辭可能不夠準確。南朝詩歌的主題主要有四大類:山水、離別、擬古,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紀事詩。之所以表現出這樣的主題特色,跟南朝的時代氛圍和時空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四類主題中,山水詩是最重要的。中國最早對山水的文字描寫從辭賦開始,山水詩是從賦中學習過來的。在漢末建安時代,大量的文人開始作詩作賦,這就出現了面對同一個題目有的人寫詩,有的人寫賦的情況。其實詩和賦本身在描寫山水景物方面的功能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早些時候用賦來描寫的人比較多,到了南朝以后變為用詩描寫的人比較多,因此南朝山水詩是以賦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東晉時代,很多北方文人、學者、貴族到了南方,發現南方的山水跟北方的不一樣。有什么不一樣呢?我想最大的不同不是山水本身,而是四季物色給人帶來的感覺。比如北京的冬天,銀杏葉都落了,鋪在地上一片金黃,非常好看。再往更北的地方,不必等到冬天,深秋就開始有一種蕭瑟的感覺。南方則不一樣,所以很多北方的貴族到了南方以后,對南方山水投入了很多的關注,這個關注不單在于山水景色,更多的是面對山水時體悟到的人生道理,他們對此進行了一些玄學的思考。比如自然山水是美好永恒的,而人的生命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短暫的,因而不可能長久地、持續地、永恒地欣賞自然。又或者與美好的自然相較,官場黑暗險惡,與其心驚膽戰的做官,不如看開一點,去欣賞自然美景。
南朝山水詩與唐代以后的寫法不一樣,前者用賦直筆鋪陳,相當于繪畫上的工筆,后者主要寫意。南朝的山水詩是南朝詩歌對中國詩史的一個重要貢獻。仔細觀察后面的山水詩我們可以發現,其中使用的很多套路都能在南朝山水詩中找到出處,只不過在技術上越來越成熟,體式上越來越穩定。
南朝山水詩寫得最好的是兩位詩人都出自謝家——謝靈運和謝脁。我曾經專門研究過謝氏家族,發現他們真的是一個具有學術文化傳統的家族。南朝人要讀一本書不容易,要抄來讀,即使是抄也要有地方去抄,而謝家人不必,他們家中的叔伯、父親等長輩會指導小孩子作詩、研究某種學問,這就是所謂的家學、家傳。喜歡山水,就是謝家家學文化傳統的一大特點,所以謝靈運特別喜歡山水,后來不好好做官而成天出去游山玩水。而且他去的地方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不是濕地就是沒開發過的地方。他帶著一幫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個地方的強盜土匪來了,仔細一看不對,謝太守帶人游山了。
同是喜歡山水,謝靈運跟謝脁在山水詩的寫法上也有區別,謝靈運多用賦筆,理趣多一點;謝脁多用比興,情趣多一點。
下面舉一首謝靈運的詩給大家:
登池上樓
晉謝靈運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疴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標題中的“池”在浙江溫州。謝靈運做溫州太守其實不開心,心里不痛快,他不愿意在地方做官,想在首都建業做官,他認為自己起碼能做個秘書監。“秘書監”是什么職務呢?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心腹,負責起草重要的文誥,放在今天至少是政府的秘書長。他到溫州永嘉去做太守,不知道是因為身體有病還是心情不好,反正他病了一個冬天,直到春天才好。這首詩就是寫他看到大地回春,草色變綠,花兒還沒開,樹上飛來的鳥跟冬天的時候不一樣了的情景。
全詩一共22句,與一般的唐詩相比算是比較長的了。我們都知道唐代以后形成了近體詩,絕句是四句,律詩是八句,那如果是古體詩,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除了比較長之外這首詩還有第二個特點,句句都是對偶。這是南朝人的習慣,整個南朝的文體是往駢文方向發展的,乃至于劉勰寫文學評論書《文心雕龍》這樣一部理論性、學術性的著作時,也要用駢體對偶的形式來寫??梢哉f對偶代表了當時最典型的貴族文風或審美趣味,從謝靈運的詩中也可以看出來。
“潛虬媚幽姿”,“潛虬”是在水里面潛藏的虬龍,“媚幽姿”實際上是“幽姿自媚”,孤芳自賞,孤影自對。“飛鴻響遠音”,鴻雁從天空中飛過留下一串響亮的聲音,這句話指在人間做一番大事業,產生很大的影響。“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看到天上飛的鴻雁作者感到很慚愧,沒能像它那樣在天上高飛,沒能做出偉大的事業,卻像“潛虬”一樣在水里面與世無爭。作者很矛盾,后面又說“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進德修業,努力奮進,做出一番事業來,他的能力不夠;退隱耕田,他的體力又不夠。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中,作者就生病了。“徇祿反窮海,臥疴對空林”,面對冬天簫瑟的空林他就想,人總得有一份工資,要吃飯,在溫州永嘉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有個官職,那就去吧!“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生病臥床以后分不清季節的變換,樹葉什么時候落了,水什么時候開始冷了,如今春天到了,天氣稍微好一點兒了,他把窗簾打開,之后是怎樣的呢?“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這里一個是聽,一個是看,聽到波瀾的水聲,抬頭眺望遠處崎嶇的山峰?,F在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人難得有心情去靜靜地聽一段水聲或眺望一座高山了。“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初春的陽光代替了冬日的陰寒。下面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值得注意,這兩句被認為是謝靈運詩歌中寫景寫得最好的兩句。春天到了,春草已經長滿了池塘,新的季節和生命對他來說是個安慰。“園柳變鳴禽”,鳥叫得勤了,跟他病倒的時候不一樣,這是比前半句“池塘生春草”更加細致的觀察。從鳴禽的改變寫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變化,同時也將伴隨其中的詩人自身心境的扭轉和變化包含其中,這種寫作套路是從謝靈運開始的,后來很多唐代詩人都是跟他學的。如果說有什么前人對謝靈運的寫法產生了啟發,大概要一直追溯到《詩經》里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都是通過自然景色的變化來說明隨著時間的流變,人的心境也隨之改變了。當然,視覺上的景物變化沒有“園柳變鳴禽”細致,在《登池上樓》中,謝靈運把視聽角度都打開了,并且與原先“衾枕昧節候”時與外界隔絕的狀態形成對比。
我把整首詩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一般的抒情感慨,第二段是寫景,第三段從“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開始到結尾,是作者的自我安慰。這一部分講到了《周易·遁卦》里的“遁世無悶”,也就是說作者離群索居的遁世隱匿在永嘉,能不能做到不因此而郁郁寡歡,能不能做到心無煩擾?如果不能,那就會生病的。接下來是他對人生產生了新的認識:“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之前如何進退他是左右為難的,但是最后他已經想通了,要向《周易》中描述的圣人們學習,做到“無悶征在今”,即“遁世無夢”。
這是南朝的山水詩,我們可以稱其為中國山水詩套路中的一種。當你要寫一首詩的時候,你的內心一定有豐富的感慨,山水詩則是游山玩水時有某一個山水景物引起了你的很多感慨。所以當你想把情與理,把景色與你對人生的思考都融合到一首詩里面,就必須按照這種套路用賦筆來描繪。如果像唐朝一樣用絕句或律詩來寫,很難把那種復雜的感慨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
謝靈運的山水詩在南朝算是開了個頭,到了南朝后期,比如梁代到陳代,有很多詩人在寫景方面的技術比謝靈運更好。以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燥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為例,這句詩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深得文學藝術里辯證寫法的精髓,通過知了的叫聲和鳥鳴的聲音來襯托出山林的幽靜,寫得非常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陰鏗、何遜兩位南朝后期的詩人,他們的景寫得非常好,李白和杜甫都很佩服他們。李白雖然罵南朝文學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自己卻在家里偷偷把《文選》模擬了三遍。杜甫有詩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李白的好多妙句佳句都跟陰鏗寫得很相似。杜甫還有詩說:“熟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謝靈運和謝脁詩寫得都很好,陰鏗和何遜兩位詩人都是值得用心學習的。可見杜甫詩也從南朝詩人那里學了很多東西。
南朝詩歌另一個重要的主題是“離別”,提到這一主題的詩歌作品,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文選》里李陵和蘇武的離別詩。這個詩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南朝人偽托的,因為從詩歌發展史的實際來看,李陵和蘇武的時代不太可能出現那么成熟的五言詩。為什么偽托呢?大概是這個故事太吸引人了,好比今天大家都覺得三國的故事很精彩,就不斷地翻拍電視??;李陵和蘇武的故事很感人,當時的人就不斷地寫詩、不斷地作賦。
下圖中的兩首詩,這兩個人一個送人一個被送,并且離開的人跟送人的人都作了詩,都寫得很好,兩個人的水平勢均力敵,這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3
新亭是南京的一個地名,過去走水路都要在新亭停留一下再登船出發。范云的《之零陵郡次新亭》和謝脁的《新亭渚別范零陵云》都非常棒,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再找一些書來看看。
南朝詩歌的第三個主題叫“擬古”。上世紀80年代初我剛開始學中國古代文學的時候,我們基本上把漢魏六朝文學史上的擬古詩都一筆抹殺了,叫它形式主義。但其實文學除了表達人的內心情感之外,還是一個講究形式和技巧的東西,就像體操里面的高難度動作,就像跳水里的各種花樣,那是藝術!平時生活中用不到,你有本事玩到那個難度系數,那就是了不起。擬古從漢代到清代,流傳了幾千年一直長盛不衰,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擬古,它具有很多功能,或者說文化層面的意義:擬古是虛心向前人學習的過程。比如通過模擬李白、杜甫的詩向他們致敬,通過模仿蘇東坡的詩來體會他詩歌創作技巧的高超,通過模擬可以確認一首詩是否真的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經典。
南朝作擬古詩的人非常多,幾乎每位成名南朝詩人的詩集里都有擬古作品。舉兩個最典型的例子,一個是謝靈運的《擬魏太子鄴中集》。魏太子就是曹丕,曹丕在建安的時候,身邊有建安七子。謝靈運把自己假設成曹丕,帶著建安七子,八個人一起作詩,把八個人每個人的詩都擬寫了一首。第二個是南朝梁代詩人江淹,大家可能都知道“江郎才盡”的故事,不過他仍然是一個很有才氣的詩人。江淹是梁代人,他從漢魏晉南朝選出了三十位詩人,把這三十個人的風格都模擬了一遍,寫出了雜體詩三十首,曹丕、曹植、曹操、阮籍、嵇康、陶淵明、謝靈運等,每個人的風格他都模擬得很像,學誰像誰,真的非常了不起。下面這首是江淹模仿陶淵明的詩:
陶征君潛田居
齊江淹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
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
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
但愿桑麻成,蠶月得紡績。
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所有標紅的詞在陶淵明的詩集里都能找到,我認為江淹對陶淵明的模仿就是把陶淵明的詩集打碎,再從中間抽出來一些詞語重新拼湊起來,所以格外具有陶淵明的特點。蘇東坡非常喜歡陶淵明,他幾乎模擬過陶淵明寫的每一首詩,他把江淹的《陶征君潛田居》也模仿了,以為是陶淵明寫的。
前面我們說南朝的詩歌多是貴游文學,貴族都生活得很悠閑,一天到晚就是歌舞風流,所以他們的詩詞很糜麗,但也有一些另類的,我也要把這些特殊的拿出來給大家看看。南朝詩歌的第三個主題:臨終詩,即一個人快死的時候留在人間的最后一首詩。早些年,有中文系的研究生專門做過這類研究,南朝有好多人臨終時都要賦詩,這里我只強調臨終詩是人生命中特別重要、特別具有戲劇性的時刻作的詩。但我接下來舉的這一首不是臨終作的,為什么舉這首詩呢?因為它也具有臨終詩的特點,并且比較好玩。劉宋皇族、宋武帝的孫子里有一個叫劉昶的,這個人很不幸。他受他的侄子(孝武帝的兒子,前廢帝)猜忌,被迫無奈投奔北魏,逃跑的時候他手下的兵沒有一個愿意追隨他,而且由于跑得太急,老婆、孩子都沒帶,帶了一個小妾就跑了。在逃跑的路上,劉昶寫了這首詩:
斷句
劉昶
白云滿鄣來,黃塵暗天起。
關山四面絕,故鄉幾千里。
英雄末路,日暮途窮,人間何事。我讀這首詩想到兩點:第一是江淹在《別賦》里描寫的各種各樣的離別,比如“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抆血相視。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我不知道江淹有沒有讀過這首詩,我高度懷疑他讀過,因為二者描寫的情景非常相似。第二是想起了《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把這四句與《斷句》對比,雖然一個很有胸懷,一個寫自己心情很灰暗,但套路是一樣的。什么套路呢?唐宋以后,尤其宋代已經有很多人總結出來了,就是前面帶兩個代表顏色的字,后面帶兩個數字,這種套路雖然很土很機械,但教人作詩一般教的就是套路。這首詩表現出的背井離鄉、有家歸不得的心情我個人覺得很打動人。后來劉昶一直在北魏不敢回來,但是他逃走之前還留下了兩個已經懷有身孕的小妾,等到他的侄子死了,他的一個兄弟宋明帝上臺,宋明帝分別給這兩個小妾生的兒子取名為思遠、懷遠,大概是想替劉昶平反。
?。ㄈ┰姼栊问降膭撔?/p>
在詩歌形式上,南朝詩歌的貢獻主要是詩體的創新。首先,南朝是五言詩發展的全盛時期。五言詩出現在漢代,魏晉時開始起步,盛于南朝。像建安時期的老一輩詩人曹操,他的四言詩就要比五言詩寫得更好,更加自如;魏晉時五言詩取得了一定發展,出現了一些比較好的作品,比如阮籍的詠懷詩;到了南朝,經典就非常多了。其次,七言詩在南朝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南朝以前,確切地說是在鮑照以前,寫七言詩是被人看不起的。因為漢魏晉人都覺得一句詩寫七個很俗,只能編編謎語或順口溜,真正作詩還得四言或者五言。南朝兩代文學家劉勰認為四言詩是正統,五言詩是“流調”,即最流行的,而七言不值一提,是順口溜,不能算是詩。但作為寒門詩人的鮑照打破了這一論調,他寫了很多七言詩和雜言詩,并且寫得很好,寫出了成就。到了南朝后期,很多貴族文人都開始隨著他寫七言詩了。
南朝詩歌的創新還包括雜言體,比如把藥名、地名等雜到詩歌里去。出現了以詩人名字命名的詩體,比如謝惠連體,謝惠連是謝靈運的一個族弟,徐庾體、宮體等。這種現象說明什么?剛剛我們說南朝詩歌以五言為主體,這說明在此大背景下又分出了各式各樣的風格,阮籍、謝靈運、陶淵明等很多詩人都各有其特點,自成一派。還有今天我們知道詩歌里有絕句、律詩等等,這個絕句是怎么來的?絕就是斷,斷絕。最早的絕句是這樣子的,東晉南朝的時候,文人之間經常一起做連句,你作幾句,我再作幾句,大家一起湊一首詩。但是有時候你作出來了,我才華不夠作不出來,那句子就斷掉了,也就成了絕句。
最重要的貢獻是南朝詩人在聲律上的創新。中國文學特別是包含詩詞歌賦在內的中國韻文,對文字的使用就是要講究聲律,這應該是其他國家的文學里所沒有的。聲律化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要押韻。為什么強調這一點?因為我們的新詩不押韻。現在好多年輕人喜歡寫古詩,寫好之后我一看,連韻腳都沒有,所以押韻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是平仄上的要求。南朝的五言古詩不像后來唐朝人的律詩和絕句有嚴格的格律規范,但是南朝人一直在摸索。前面我們講了謝靈運的兩句寫景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啟功先生認為“春”字讀仄聲可令整句詩更加好聽,因為這樣一來前后就合律了,合了唐代以后近體詩的格律。這句詩跟《世說新語》里的“日下荀鳴鶴,云間陸士龍”有點類似,都是聲律調諧之后,句子讀起來就朗朗上口。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或是古代文史研究領域的老前輩寫的文章時,如果題目是五個字或七個字比較像文言文的,要特別留意一下,老前輩是很講究的,這幾個字一般都是合律的,不會胡亂湊在一起。我曾經看到一位很有名的學者,他寫了一篇文章,七個字的題目,不講究聲律的規范,我的老師,南京大學的程千帆先生看了就跟我們講,不可以這樣的,這是一個基本功。你要么就不要用五個字或七個字,要么就不要講究文辭,用大白話。
聲律是南朝詩人在摸索過程中對整個詩歌發展作出的一個很大的貢獻。南朝以后,中國詩歌慢慢走上了聲律化的道路,到了隋末唐初,格律的規范逐漸建立起來。謝靈運之后,南朝一些詩人的詩雖然在格律上還不像唐代那樣規整,但在整體風格上已與唐詩類似。大家可以讀讀下圖中的幾首詩。“玄暉詩變有唐風”是宋代詩人趙師秀《秋夜偶成》中的句子,說的是謝脁講究格律之后詩風開始接近唐詩了。
4
?。ㄋ模┰姼璞磉_藝術的創新
南朝詩歌的創新不僅表現在形式上,而且還表現在藝術方面。南朝詩人作詩經常喜歡搞同題共作,作詩比賽;賦題分韻,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開個派對,周圍環境非常清幽,有池子,有魚,有樹等等,大家擬定不同的題目來作詩,你來寫樹,我來寫魚,他來寫扇子。有時候還會分韻,假設是“玄暉詩變有唐風”這七個字,我押玄字韻,你押暉字,他押詩字,以此類推。
給大家講一個相關的故事。南朝梁武帝時有一個將軍叫曹景宗。那時候梁代跟北魏之間經常打仗,有一次曹景宗帶兵把北魏打敗了,凱旋歸來,梁武帝在華光殿設宴慶功,很多文人都來了,為了慶祝這個事大家就開始分韻作詩。曹景宗是將軍,行伍出身,書讀得不多,分韻作詩就沒他什么事,于是他就不樂意了,問皇帝怎么沒給他分韻。梁武帝說,曹將軍,我們知道你很能干,仗打得很好,作詩你就不要跟別人爭了。曹景宗說,那不行,我要剩下的兩個韻字。剩下兩個韻是什么字呢?一個是“競”,一個是“病”。大家可以在心里估量一下這兩個字好押嗎?連組詞都不太好組,必須把競字放在末尾,不能說競爭,得是什么競,什么病。就是這么兩個不好押韻的字,曹景宗居然作出來了:
華光殿侍宴賦韻
曹景宗
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
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這首詩的大意是出發打仗的時候,大家心里面都是忐忑不安的,母親跟兒子分別,妻子跟丈夫分別,說不定就是生離死別。打了勝仗以后,將士們趾高氣揚,有喧天的鼓樂,迎風招展的面面紅旗迎接他們。“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曹景宗意氣風發,以漢代名將霍去病自比。作為一名將軍,這首詩寫得真的很好,由此我們也能一窺南朝詩歌文人化、宮廷化、貴族化的大趨勢。不管是從詩風來看還是從作者的身份來看,曹景宗都屬于當時的非主流,當時他的靈感極有可能是上帝賦予的,即使讓一個真正的文人來押這兩個韻,也是很有難度的。
三、南朝詩歌在古代詩歌史上的四點貢獻
最后我想講講南朝詩歌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貢獻。
第一,詩可以群,即南朝詩歌大大推廣了詩歌的用途。詩歌是文學,但我們也不要把它看得太過抽象、玄乎,文學也是有實際用途的,就是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一點。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的潤滑劑。作詩和喝酒一樣,其實都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南朝的社會化極大促進了詩歌的發展。社會化會提供很多人際交往的機會和場合,大家一起比賽、唱和,同題共作,送別的時候也會作詩相贈。“群”的社會人際交往不僅局限在同族兄弟,可以是忘年交,也可以是一名高官與一個一般文士這樣地位高下懸殊的人之間的交往等多種關系。正因為如此,才產生了贈答詩、唱和詩等多種詩歌形式。所謂“詩可以群”,就是詩歌影響的范圍越來越大,傳遞方式越來越豐富多樣,這是南朝詩歌的一個重要貢獻。
這項貢獻發展到清代是種什么樣的景況呢?清代的好多詩人都不怕窮,只要會作詩就一定不會受窮。乾嘉時期有位詩人叫郭麟,特別窮,于是他就經常到揚州的富商鹽商那里投獻詩歌,人家富商就會留他在家里招待上兩三個月,所以雖然窮,但他的日子實際上過得還不錯。自從看了郭麟的詩集以后,我才知道過去打秋風的詩要怎么寫。清代有許多禮儀場合需要作詩,比如某人出了一本書,某個達官貴人的兒子結婚或者生了個孫子,再或者有什么其他大事,這時候你去獻上一首詩,那對方一定會好好地招待你。這也是詩在社交上的功能,“詩可以群”,這一功能是從南朝開始發展起來的。如果我們要向某總借錢,當面說肯定很難為情,這時候我們要是不會寫詩可以用駢文,總之要用典故把它裝點起來。文學的裝點作用可以讓酷的人生顯得不那么殘酷一點,還變得風雅了。我認為這是南朝開始的一個貢獻。
第二,南朝詩歌豐富了詩歌的類型和題材,我將其概括為增加了詩歌的厚度。有文人詩、樂府詩;有貴族化的詩,也有民間的詩;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
第三,南朝詩歌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藝術高度,這一點要特別強調一下。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寫了一本《詩品》來評價梁以前的詩歌,不包括《詩經》《楚辭》,都是五言詩。他把詩的作者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品總共十二個人,這十二個人里面只有一位南朝詩人,那就是謝靈運。謝靈運當然很了不起,那是不是被列為中品和下品的詩人就不好呢?也不能這么說。《詩品》里的中品也包括很多了不起的詩人,比如陶淵明就是中品。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陶淵明的詩那么好沒被列成上品,是不是我們今天傳下來的書給抄錯了?并不是。南朝人對陶淵明的評價確實不如對謝靈運高,這主要是由于謝靈運是整個南朝的詩歌正宗,是時代的主流。
陶淵明雖然在南朝沒能獲得高評價,但在隋代出現了他的一個大粉絲,叫王績,這個人在把陶淵明捧上經典地位這件事上可以說居功至偉。巧的是謝靈運在南朝也有一個粉絲叫王籍,前面我們說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就是他的詩句。王籍不僅在寫詩的時候學習謝靈運的風格,他本人也像謝靈運一樣喜歡到處去游山玩水。前面我們說像謝靈運這樣的詩人,他們成長在大家族,具有別人沒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有書讀,有父輩教。大家應該都知道陳寅恪先生,他的成長經歷跟謝靈運有點相似。陳寅恪先生十幾歲就到日本留學,后來又到歐美留學,環游世界。他可以不要任何學歷,不必讀博士學位,他只要讀書就行了,回國以后可以直接當清華教授,但是那是因為他有我們沒有的條件。他家里自己辦小學,請的都是什么人給他當私人教師?是我們中央大學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王伯沆,國學大家,一位老先生。這樣一個人給他教小學,肯定打下了好底子。謝靈運也是這樣,他從小跟著家里一個叫謝混的長輩。這個“混”字在我們今天看來可能沒有什么好的含義,但是這個字在古代讀二聲渾,渾然一體的渾。謝靈運的山水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很可能是受到了謝混的兩句名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的影響,清華大學的校名也是從這首詩中來的,而謝靈運又影響到了后面的王籍?!读簳?middot;文學傳》里特別提到了王籍的《入若耶溪》: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贊其為“文外獨絕”。我們讀宋元明清的史書,極少見到人物傳記中有詩出現,如果出現了某一首詩,則說明這首詩在當時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王籍的這首詩在他的傳記里被提到了,其影響力可見一斑。用禽鳥的聲音來襯托環境的高度寂靜,源頭可以追溯到《詩經》里的“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出征前大軍一片肅靜,馬的叫聲與這一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王籍在他的詩中將馬鳴換成了鳥的叫聲。我舉王籍的例子是要來說明什么?他的詩受到了謝靈運的影響,在后世得到了比較高的評價,這也說明南朝詩歌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
第四,南朝詩歌使五、七言詩體的地位大大提升了。南朝以前,比較有把握地說,特別是魏晉時候,從文體上講賦的影響力和成就是在詩歌之上的。東晉時候,我個人認為兩種文體是并駕齊驅的。南朝時候,詩歌超越了賦;南朝后期,賦就開始向詩歌學習了,有些賦甚至寫的像詩歌,我把它稱之為南朝賦的詩化。南朝以后,詩歌成為寫的人最多,影響最大的文體,領先于賦,一路領跑。
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說:“詩是緣情而綺靡,賦是體物而瀏亮”,意思是詩歌主要是抒情的,賦主要是詠物的。我個人認為這只是陸機所處的時期特有的特點,并不符合南朝詩歌的發展實際。南朝詩既有“緣情”,也有“體物”,很多賦里涉及的題材,在南朝詩歌里都有體現。鑒于南朝詩歌在社會及文化領域上的適應性,我們可以認為其在詩歌的廣度、深度、厚度上都作出了很大貢獻,這樣的南朝詩歌是不應該被輕視的。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