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反感給孩子加壓、增負,但讓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編碼知識和技能,或許真的正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
臨近歲末,蘋果CEO庫克自領導蘋果以來首次訪問新加坡。在接受《海峽時報》采訪時,他不無急切地呼吁,代碼是一種全球性語言,倘若孩子們只能在母語之外學習一種語言,應該學會寫代碼。
在他看來,即便英語和漢語等使用得最多,但依然是區域性的,而掌握了代碼好比學會一種全球性的語言,是為未來的工作做準備;寫代碼為人們提供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應滲透到數學、歷史或英語等課程之中。
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智能科技創新方興未艾,正在引發一場全球性的智能革命。庫克的呼吁,當然不排除是企業公關行為,但代碼在未來社會某種程度上承擔“語言”的功能似乎是難以回避的方向。
雖然我們反感給孩子增負,但讓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編碼知識和技能,或許真的正在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
“代碼學習”可能是一個均衡教育的契機。一方面,如果國家和企業能夠致力于讓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從小接觸到優質的智能科技學習和實踐的資源,將有助于打破空間限制,化解由知識獲取機會不均帶來的智能鴻溝;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從小像掌握母語一樣打下會寫代碼的底子,無異于獲得了智能社會的通關寶典,具備了可持續學習的根基,從而能更靈活地應對智能社會不可避免的“機器換人”挑戰。
就信息和智能科技的教育普及而言,中國其實沒有落后,甚至還有不少成功經驗。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中國能夠跟上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的浪潮,一躍而成為信息和智能科技領域的第二大創新實體,信息技術教育從娃娃抓起功不可沒。不久前,在美國國會,中國的人工智能小學教材甚至成為中國可能超越美國的佐證。
在智能社會的未來愿景中,軟件和算法將定義世界和人類社會的關聯。在語言功能之外,甚至具有了某種“法則”性質。
從智能科技與人類文明的深度糾纏態勢來看,所謂代碼即法則,意味著寫代碼在本質上是一種具有深遠社會影響的人類活動。因此,代碼并不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程序,而是始終嵌入在社會的價值觀當中,并且有著深刻的社會影響。代碼不只是工具,而且承載著意義。
因此,倡導學習寫代碼,不應局限于技術,只當做就業準備或生存技能;而要立足培育智能素養,教育學生從小在理解代碼和善用代碼的基礎上會編寫代碼。
理解代碼和善用代碼就意味著,寫代碼不再只是“理工男”的日常,而要擴展到科技與人文的融合當中,通俗地說,將程序員和產品經理“合二為一”——既學會寫代碼的基本知識,又具備反思其局限和邊界的智慧,以合乎人性的價值法則規范技術代碼的編寫。
這段時間,不少人都在探討5G時代以及未來的智能時代將是怎樣的圖景,卻往往只得到一個模糊的感覺,難有明確的設想。其實智能社會如何發展,很大程度上就依賴于每一串代碼的編寫。
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提前布局,將代碼相關知識融入學校課程當中,讓學生能夠對這種語言不陌生,并且根據自身愛好和特長進行深入學習,對于迎接未來世界的競爭和挑戰,建設智能社會,將是一招“先手棋”。正像庫克所指出的那樣,當孩子們通過增強現實工具看到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時,就可能將其變成現實。
為你推薦 “一帶一路”各界代表齊聚香港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