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國家博物館,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捐贈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建設實物及項目經理李建華施工日記儀式舉行。
這一天,李建華罕見地沒有穿工作服,改穿了一件深色夾克。他的目光一直在5本黑色封皮的筆記本上流連。“從基坑開挖、裝機施工,到后來的機電裝修施工,從開工到竣工,我都把這些記錄下來了……”自建設大興機場伊始,李建華每天堅持寫日記,記錄工程建設的點點滴滴,用紙筆記錄并見證了這個中國奇跡的誕生。
打開記憶的匣子,那些在大興機場度過的歲月在李建華的腦海里翻騰著。時光的指針撥回5年前,那年夏末,李建華第一次打開了這本日記,第一次走進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施工場地。彼時的施工區域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路,只有一地的殘磚敗瓦和荒草,在這樣的“無人區”建設機場,難度可想而知。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停在施工區域的車子一發動,就會塵土飛揚,形成一個小型的“龍卷風”。
李建華不怕吃苦,“最怕的是沒有苦可以吃,沒有機場可以建”。癡迷于航站樓建設的他,在沒接到具有挑戰性的大規模機場建設工程的幾年時間里,索性出國去也門建機場。“那時在也門,早上起床,對面山上炮聲不斷,路上當兵的荷槍實彈。由于工作地在軍事禁區,我的行動受限,工程推進異常艱難。現在,能在自己的國家建設結構最復雜、科技含量最高的航站樓,是多么難得的機會”。
“最”意味著高度,更意味著難度;“最”意味著機會,更意味著挑戰。作為一座鋼結構建筑,大興機場航站樓的鋼結構重量為4.2萬噸,由支撐系統和屋面鋼網架組成。不規則的自由曲面,綿延起伏成曲線,讓人嘆為觀止。然而,用堅硬的鋼材編織出優美的自由曲面絕非易事。
“一般來說,空間網架結構體系都是由規則的幾何體組合而成,但新機場航站樓的屋蓋為不規則自由曲面,是世界上最大的支撐跨度,施工難度堪稱世界之最。”李建華說,大興機場航站樓屋蓋面積大,造型又復雜,原位散裝、分塊吊裝、滑移就位、原位提升等在內的鋼結構施工方法都難以操作。經過多輪技術論證、安裝驗算和數字模擬,李建華及其團隊最終決定采取“樓面拼裝、分塊提升、分區卸載、整體合龍”的技術方案,僅用時3個月便完成了18萬平方米鋼屋蓋施工,提升和合龍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內。
然而,問題再次出現了。航站樓屋面網架的投影面積有18萬平方米,這意味著屋面網架需使用球節點12300個,鋼管規格25種、數量63450根,鋼管的總長度將近500公里。航站樓卻僅以8顆C型柱為主要支撐,中央區域形成直徑為180米的無柱空間。面對如此大面積的屋面網架、如此大規模的組件、如此高難度的支撐,該如何進行安裝?又該如何吊裝提升?
面對難題,李建華從不畏懼,他最喜歡“求解”。當初在建設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時,為了找到能生產特殊造型梁柱的工廠,他帶著團隊全國各地跑,最終在滬寧鋼機和江南造船廠找到了滿意的“答案”。而這一次,他想到了BIM技術,從方案模擬、預拼裝到材料運輸、質量驗收,均采用了數字建造技術、數字測量技術,最終攻克了這一難題。
白天,工人們在陽光下灑汗水;夜晚,工人們在月光下閃焊花。在李建華的帶領下,技術團隊攻堅克難破解重重難題。最終,航站樓提前15天完成了地下結構封頂,提前12天實現了主體結構封頂,創造了施工史上的“中國速度”。
“大家都說大興機場是中國工程建筑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其實對于每一個建設者來說,何嘗不是人生中的一個里程碑呢?”李建華說,這是他生命中最值得記憶的日子,也是他工作中不可磨滅的印記。“5年來,很多建設者從熱血方剛的青年邁入不惑的中年,人生中最精彩的年華都伴隨著大興機場的建設”。
日記的結尾,李建華一筆一畫寫下了“創新、激情、誠信、擔當、感恩”10個字。與機場建設結緣的24年里,每一座機場的建設都體現出中國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大發展,這10個字正是發展背后的秘密。
為你推薦 “一帶一路”各界代表齊聚香港共